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共产党领导植树造林的百年探索及其优化路径

    樊奇;

    植树造林是我国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回望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植树造林在指导思想上不断丰富,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动员范围不断扩大,重点工程不断拓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结合相关史料和统计资料,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植树造林的历史,总结其主要历程和优化路径,对继续推进我国林业发展、干旱半干旱区治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期 v.35;No.27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7 ]
  • 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与多维贫困脱钩关系时空演变规律——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叶文丽;王银;闵典;杨新军;

    农户生计恢复力为多维贫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脆弱性-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构建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采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黄土高原农户生计恢复力与多维贫困指数的演化过程及其两者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1)90年代以来农户生计恢复力持续增强,其中增强最显著的3个镇分别为方塌镇、通镇和朱家坬镇。农户的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即抵御外部扰动和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自然资本缺乏优势和农户的生存需求迫使农户生计方式发生变迁,农户生计方式从单一务农演化为自给式农业与务工等多种生计方式并存的模式。2)农户多维贫困指数整体显著减弱,但局部贫困指数略上升,存在返贫风险。3)脱钩模型结果显示脱钩类型主要为强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3种,多属于最理想和较理想的状态,生计恢复力提升速率高于贫困指数降低速率,生计恢复力对减贫具有滞后效应。

    2021年10期 v.35;No.278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2044 ] |[引用频次:30 ]
  • 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减贫效应与生计发展研究——以三区三州怒江州地区为例

    马明;陈绍军;陶思吉;

    易地扶贫搬迁是三区三州怒江州少数民族脱贫的主要策略,文中以515个样本,分别从生计策略、家庭收入和可持续生计维度,对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效应、移民生计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贫困人口生计策略明显,大幅度减少了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的低收入家庭和增加了以非农业生产生活的"高收入"家庭。2)易地扶贫搬迁使移民家庭收入增加明显。3)易地扶贫搬迁使移民可持续生计改善明显。4)以非农业生产生活为主的移民生计资本、家庭收入显著高于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的移民。5)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效应和溢出效应明显,生计策略的转型带动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移民可持续发展和增收能力,提出以下建议:需继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落实"内生"和"外引"产业帮扶以保障就业;重视各类生计资本的优化组合,增加移民生计可持续的内生推动力;增加移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鼓励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与"特色产品"的线上经营;在加大非农技能培训等扶持的同时需帮扶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的移民家庭;做好迁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土地资产流转和增收;重视少数民族移民的社会网络恢复以及文化保留和开发。

    2021年10期 v.35;No.278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下载次数:1979 ] |[引用频次:34 ]
  • 生计分化、权益保障认知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农地处置意愿研究——以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例

    黎洁;孙晶晶;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原有农地的资源配置和再利用的妥善解决,对于移民生计可持续以及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将农地自种、流转、撂荒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使用多分类M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农地处置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搬迁农户的农地处置意愿存在多样性,其农地转出与退出的意愿远高于实际;搬迁农户生计分化明显,非农活动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其农地退出和撂荒意愿;近一半的被调查搬迁农民对搬迁后承包地权益保障表示担心。相较于自种意愿型农户,权益保障认知会显著提高搬迁农户的农地撂荒和退出意愿。应进一步完善搬迁地区农地流转市场、提高农地政策宣传力度、坚持因户施策原则,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农地流转及退出。

    2021年10期 v.35;No.278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1256 ] |[引用频次:20 ]
  • 社会资本类型取向、自然资源价值认知与农村环境共同治理——基于东北三省农民调研的实证研究

    陈怀宇;张子源;王磊;吴玲;

    农民对社会资本类型的不同取向和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不同认知影响农村环境共同治理实现。通过对东北三省76个行政村1410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数量化理论III类模型、有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1)农民对内部整合型社会资本的需求程度、对自然资源是否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这一价值的认知程度、对活动能够取得社会效益的期待程度三者对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显著正向影响。2)男性相对女性、务农农民相对纯非农就业农民、年长农民相对年轻农民的活动参与度高。3)农民参与度越高,越认为活动对促进社会资本形成的作用明显。

    2021年10期 v.35;No.278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1184 ] |[引用频次:8 ]
  • 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的双重视角

    贾亚娟;赵敏娟;

    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不仅关系分类治理的持续实现,而且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基于陕西863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进一步考察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具有较强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偏好;社会资本总指数显著提升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制度信任以及人际信任均显著增强其分类偏好,而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偏好没有显著影响;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偏好越强;另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

    2021年10期 v.35;No.278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下载次数:1503 ] |[引用频次:29 ]
  • 污染认知、村庄情感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

    刘霁瑶;贾亚娟;池书瑶;赵敏娟;

    利用陕西省4县的863户的调研数据,基于ABC态度模型,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污染认知、村庄情感以及二者交互项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染认知、村庄情感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村庄情感可以强化污染认知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驱动作用。因此,应加强开展多样化的生活垃圾污染教育活动,营造愉悦、平等、信任与合作的村庄氛围,提高和培育农户污染认知和村庄情感,从而增强农户源头分类的积极性。

    2021年10期 v.35;No.278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 ] |[下载次数:1860 ] |[引用频次:41 ]
  • 收入风险冲击下农业保险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研究——基于山东、河南、贵州1733户调研数据

    魏加威;杨汭华;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利用山东、河南、贵州1733户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收入风险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探讨农业保险作为中介变量和预期家庭收入波动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机制,并考察农业保险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收入风险显著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向非农部门配置,农业保险在其中发挥了"遮掩效应",即农业保险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偏农"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预期家庭收入波动在农业保险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向农业部门配置中发挥了调节效应。因此,不断提高农户风险抵御能力,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和收入支持功能,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是农户家庭应对收入风险的关键。

    2021年10期 v.35;No.278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5 ] |[下载次数:1620 ] |[引用频次:24 ]
  • 风险态度变化对牧户减畜决策行为影响研究——基于内蒙古草畜平衡区354户的Logistic及中介效应检验

    董佳宇;张心灵;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没有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在天然草原牧户劳动力短缺及畜牧业年景向好趋势下,牧户在生产决策中风险态度的变化成为影响减畜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354户实证检验证明,厌恶风险的态度可以促进牧户做出减畜决策,同时,风险态度的变化作为中介变量,抑制了人均纯收入对减畜决策行为的促进作用。行为主体风险态度的转变可以提高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应针对风险偏好异质型牧户实施差异性措施。总之,加大非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牧户纯收入、强化牧户综合风险意识成为促进牧户减畜的有效路径。

    2021年10期 v.35;No.278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1049 ] |[引用频次:14 ]
  • 环境规制、技术选择与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谭永风;张淑霞;陆迁;

    以生猪养殖为例,基于四川、河南、山东三省479户养殖户实地调查数据,在用因子分析法和熵权指数法测度环境规制与绿色生产转型程度的基础上,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探讨了环境规制、技术选择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对养殖户绿色技术选择决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环境规制、技术选择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3)在反事实假设情境下,选择绿色技术的养殖户若未选择绿色技术时,其绿色生产转型程度将降低0.183,降低比例为22.2%;而未选择绿色技术的养殖户若选择绿色技术时,其绿色生产转型程度将提高0.217,提高比例为30.5%,即选择绿色技术的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高于未选择绿色技术的养殖户。

    2021年10期 v.35;No.278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2118 ] |[引用频次:26 ]
  • 经营规模、风险感知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基于政府补贴的调节效应

    刘丽;上官定一;吴荔;

    利用bootstrap检验法,构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分析了经营规模、风险感知、政府补贴与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经营规模对等高耕作、少免耕、深松耕、秸秆还田和残茬覆盖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沟垄种植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风险感知在经营规模影响农户等高耕作和残茬覆盖技术采用意愿中发挥中介作用;在农户少免耕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在政府补贴均值组和低于均值组中显著,在政府补贴高于均值组中不显著;在农户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在政府补贴均值组和高于均值组中显著,在政府补贴低于均值组中不显著;在农户沟垄种植、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在少免耕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中,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显著;在等高耕作、沟垄种植、深松耕、秸秆还田和残茬覆盖技术采用意愿中,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2021年10期 v.35;No.27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1601 ] |[引用频次:9 ]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不同年龄类型农户生产行为差异及其影响机制——以乌兰察布市为例

    金玉铃;安萍莉;张国梁;陈鑫;魏玉凯;潘志华;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关注农户行为变化带来的生态脆弱地区粮食安全等多重危机。文中分析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不同年龄类型农户的行为差异及其影响机制,了解农户未来耕种意愿与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类型农户生产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老龄农户的平均水浇地比例为19.3%,明显低于年轻农户(40.1%),耕地面积平均比年轻农户低35.5亩,种植结构单一,倾向于自给自足并多有转租、撂荒行为;与年轻农户(66.7%)相比,52.5%的老龄农户采取干旱应对措施,积极程度较低。2)农户生产行为的差异受到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农户自身特征因素和区位、坡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3)61.4%的调研农户耕种意愿有所下降,仅34.9%的老龄农户选择继续耕种,面临农耕文明难以传承等困境。研究成果可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定量参考。

    2021年10期 v.35;No.278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 ] |[下载次数:980 ] |[引用频次:18 ]
  • 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研究

    闫阿倩;罗小锋;黄炎忠;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推动小农户生产迈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湖北省和河南省783份微观调研数据,借助加权频数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农户农药减量化技术的选择偏好,以及社会化服务对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农药减量技术的选择偏好以生物农药技术和轮换使用农药品种技术为主,而无人机打药技术则相对被忽视。参与社会化服务显著促进了农户的农药减量行为,表现为参与社会化服务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药减量程度提高11.09%。研究进一步发现,年龄较大、耕地面积较小、土地细碎化程度较小的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农药减量效果更为显著。

    2021年10期 v.35;No.278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1654 ] |[引用频次:31 ]
  • 地下水超采区休耕生态补偿的农户意愿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动态调查

    柳荻;胡振通;

    休耕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一项重要的农业用水压采措施,也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基于河北省衡水市的调研数据,描述农户参与休耕生态补偿的意愿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休耕意愿整体较高,当前补偿标准下,愿意参与休耕生态补偿政策的约占82.42%,较2015年政策初期有较大提升;农户休耕意愿受渠灌条件、主观认知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包括能否使用渠水灌溉、节水和休耕政策认知、是否参与休耕政策、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等。完善休耕政策,应在有限的休耕指标内做好休耕区域和休耕农户的选择,优先选择无渠灌条件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同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节水宣传,提高农户水资源保护意识和休耕意愿。

    2021年10期 v.35;No.278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 ] |[下载次数:729 ] |[引用频次:13 ]
  • 基于器测和格点气象数据的巴山冷杉树轮——气候响应对比研究

    秦进;白红英;赵培;岳军伟;王蓉;

    对牛背梁地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轮宽差值年表与秦岭南、北坡地面器测气象数据及覆盖研究区的5°×5°CRU TS 4.04格点气象数据的响应关系进行探讨,探析气象数据选取对树轮-气候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差值年表对器测、格点气温数据的响应显著时段具有极强一致性,体现在与2月、10月或上年冬季、当年秋季气温的显著正相关,指示生长季初、末期较高气温对树木生长的促进;差值年表对器测、格点降水数据的响应特征分异明显,主要体现在与南坡上年10月器测降水显著负相关、与北坡当年9月器测降水显著负相关、与研究区格点当年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上年10月降水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降水空间异质性对树轮气候学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高山气象数据短缺地区数据来源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2021年10期 v.35;No.27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 ]
  • 西鄂尔多斯东段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兰庆;刘冠志;刘慧娟;刘博;刘果厚;

    对西鄂尔多斯东段种子植物的组成、区系地理成分、生活型、水分生态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有种子植物604种,隶属于289属,75科,主要以旱生和旱中生的草本及灌木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较高。2)植物区系科的优势现象比较显著,趋向于集中在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4科中。3)本区单种属和寡种属占比较大,超过了3/4。4)植物区系成分较丰富,以温带性质成分为主,并有多种成分共同参与影响,同时具有明显过渡性,体现了本区种子植物的分布与该地区的气候特征相吻合。5)植物区系起源新老并存。

    2021年10期 v.35;No.278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6 ]
  • 黄花草木樨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田小霞;许明爽;郑明利;魏浩;谷艳蓉;毛培春;

    干旱是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是优良牧草之一,鉴定黄花草木樨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及筛选抗旱指标,培养抗旱品种,对牧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39份黄花草木樨种质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和自然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株高、生长速率、单株绿叶数等生长和生理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为基础,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株高(PH)、生长速率(GR)、单株绿叶数(NGL)等13项指标与丙二醛含量(MDA)呈负相关,但这13项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7个主成分可代表黄花草木樨抗旱性87.43%的原始数据信息。结合隶属函数法及权重系数,得到了39份种质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值);通过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抗旱类型,其中高度抗旱型5份、中度抗旱型5份、弱抗旱型15份、水分敏感型9份、高度敏感型5份。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RCW)、脯氨酸含量(Pro)和生长速率等7项指标对供试材料抗旱性有显著影响。为黄花草木樨苗期抗旱性种质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年10期 v.35;No.278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14 ]
  • 降尘对乌鲁木齐市地产萝卜中Pb含量的影响

    王鸿钰;俞炳琨;李阳;胡昌飞;王文全;

    为了探明降尘对乌鲁木齐市地产萝卜中Pb含量的影响,于2020年采用盆栽试验种植萝卜结合Pb同位素示踪法,分析了降尘对萝卜中Pb含量的贡献率;通过测定萝卜叶面降尘中的八大离子(CO■、HCO~-_3、Cl~-、SO■、Ca~(2+)、Mg~(2+)、K~+、Na~+)和Pb含量,分析了八大离子及Pb对萝卜中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尘对萝卜地上部和根系Pb的贡献率分别为31.29%、72.46%;露天条件下种植的萝卜根系Pb含量为0.115~0.174mg·kg~(-1),均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Pb≤0.1mg·kg~(-1));萝卜叶片从降尘中吸收了一定量的HCO~-_3、SO■、Mg~(2+)、K~+、Na~+和Pb,同时释放出了Ca~(2+)和Cl~-。降尘中的HCO~-_3、Ca~(2+)和Pb含量与萝卜地上部Pb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0.05),降尘中Pb含量与根系Pb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0.05),SO■含量与其也接近显著性水平(P=0.068)。

    2021年10期 v.35;No.278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7 ]
  • 三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沙地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雨;郭米山;高广磊;曹红雨;丁国栋;梁海军;赵珮杉;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典型的外生菌根依赖型树种,外生菌根真菌在其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l)、点柄乳牛肝菌(S.granulatus,Sg)和口蘑属真菌(Tricholoma sp.,Ts)3种重要外生菌根真菌对沙地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3种外生菌根真菌侵染的沙地樟子松幼苗为研究对象,未侵染为对照组,开展室内盆栽实验测量幼苗植株和根系生长量。研究结果表明:1)Sl处理组单株生物量、基径、根尖总数、总根长、总根表面面积、根系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Ts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2)Sg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同属Sl相似,但植株和根系生长量低于Sl处理组,且无显著差异(P>0.05);Sg处理组单株生物量、根尖总数、总根表面面积、总根长均显著高于CK处理组(P<0.05)。3)Ts处理组幼苗株高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垂直根长最长,但与其他实验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外生菌根真菌侵染沙地樟子松幼苗后,有利于促进幼苗植株和根系生长,但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外生菌根真菌生态功能和沙地樟子松菌根化造林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0期 v.35;No.278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9 ]
  • 锁阳城镇东南部雅丹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石唯康;董治宝;梁爱民;陈国祥;刘蓉;马芳;

    雅丹地貌是地球表面成因最复杂的地貌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以锁阳城镇东南部长垄状雅丹为例,对其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雅丹沉积物以粉沙组为主,其次为黏粒组、沙粒组。自然频率曲线呈单峰、不对称及近对称双峰分布,其主次峰均位于粉沙粒级和沙粒级,概率累积曲线呈4~5段式,蠕移方式仅出现在平均粒径较粗层位。平均粒径主要为粉沙粒级,分选整体差,偏度以近对称及正偏为主,峰度为中等、窄和宽型。粒度参数间无明显关系,但在垂直剖面上有一定规律。平均粒径较粗层位沉积物的来源不单一,搬运方式及沉积动力过程复杂,较细层位反之。沉积环境以河湖相为主,风力作用在雅丹地层后期形成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2021年10期 v.35;No.278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8 ]
  • 基于绿洲尺度大气降尘粒度空间分异特征

    林永崇;穆桂金;徐立帅;陈丽玲;

    大气沙尘传输过程中一般会沿着风向发生沉积分选,沉积物粒度特征将发生空间分异。而多大的空间尺度上才能显示出沉积分异作用目前还未被清楚地认识。通过对策勒绿洲两期大气降尘10个位置降尘粒度特征分析,试图揭示风成沉积粒度在绿洲尺度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在绿洲尺度上各个采样点风成沉积粒径范围在0.4-250μm之间,都表现出双峰态粒度分布特征,主峰态众数集中在67-75μm,次峰态众数集中在15-24μm之间,两个子峰态粒度特征各自十分一致,都未在绿洲尺度上出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稳定一致的粒度特征指示其空间上经历一致的沉积分选作用,因此,风成沉积粒度特征是区域风场强度有效的环境代用指标。

    2021年10期 v.35;No.278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2 ]
  • 强降雨天气下麦积山石窟第126窟自然通风规律研究

    周宝发;郎嘉琛;闫增峰;马千;徐博凯;

    热湿环境变化与麦积山石窟病害密切相关,强降雨天气和洞窟自然通风是窟内热湿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文中对强降雨天气下第126窟窟内外热湿环境及自然通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窟外风速小于1.5m/s时,窟内风速与窟内外温差的开方值呈线性关系,且窟内外温差不会导致窟内风速超出ASHRAE推荐的上限值0.25m/s。随着窟外风速的升高,窟内外温差对窟内风速的影响逐渐减弱。窟外风速超过1.5m/s时,窟内风速开始出现超出0.25m/s的情况,应采取一定的预警措施。与主室相比,甬道风速及风速变化梯度均较高,甬道壁画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湿交换更加频繁,这是甬道壁画产生病害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洞窟内文物赋存环境调控及预防性保护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2021年10期 v.35;No.278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4 ]
  • 鄂尔多斯盆地北洛河上游河水基流来源的识别

    吴玺;韩双宝;李海学;杨瀚文;魏世博;马涛;袁磊;

    基流是地下水补给河川的水量,补给过程平缓且持续时间长,可保障枯水期河川不断流。北洛河上游白垩系环河组与洛河组的潜水、承压水对河水基流量均有贡献,文中综合运用水位对比、径流实测、水化学同位素分析、基流分割等方法识别基流的主要贡献组分并计算基流量。结果表明:1)白垩系潜水位一般高于河水位,潜水补给河水;环河组、洛河组承压水位分别在芦子坪至金鼎镇河段、芦子坪至旦八镇河段高出河水位,至隔水顶板被揭穿后,承压水才补给河水。2)实测北洛河源头、白垩系环河组与洛河组地层分界处、白垩系与侏罗系地层分界处的枯水期流量分别为0.003m~3/s、1.764m~3/s、3.671m~3/s,沿流程逐渐增加,表明河水不断接受地下水补给;河水的TDS、Cl~-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白垩系地下水一致,印证白垩系地下水向北洛河排泄,不断稀释河水。3)分析地下水~(14)C、氘氧同位素数据,认为北洛河侵蚀基准面以下的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交替不积极,侵蚀基准面以上的潜水为北洛河基流的主要组分。4)采用基流分割法分析刘家河水文站丰水年(1977年)、平水年(1979年)、枯水年(1962年、2015年)的径流数据,得出侵蚀基准面以上白垩系潜水向北洛河的排泄量分别为1.34×10~8m~3、1.23×10~8m~3、0.93×10~8m~3、0.69×10~8m~3。

    2021年10期 v.35;No.278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4 ]
  • 海拉尔盆地地下水氟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

    刘圣锋;高柏;张海阳;罗跃;葛勤;

    以海拉尔盆地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集60个野外地下水样进行检测分析。运用Piper图、等值线图、δ~2H和δ~(18)O关系图、饱和指数以及氯碱指数等方法分析海拉尔盆地地下水氟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氟浓度介于0.14~13.89mg/L,平均值为3.31mg/L,且主要以F~-的赋存形态存在,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南方向(贝尔湖坳陷和蹉岗隆起局部地带)。该地区蒸发浓缩作用对氟富集有积极影响,由于离子交换作用,HCO_3-Na和Cl-Na型水对氟的富集更有优势。CaCO_3和CaMg(CO_3)_2趋向饱和状态(SI>0)、高Fe~(2+)和Na~+浓度、低Ca~(2+)+Mg~(2+)浓度等水化学指标,对氟的富集具有一定参考特征。

    2021年10期 v.35;No.278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7 ]
  • 基于主被动遥感协同的山体隆升动态监测研究

    杨通;南燕云;张智杰;于潇;王效科;

    近年来,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快速发展,为宏观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契机,但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尤其在山体动态监测领域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文中利用PS-InSAR方法监测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山体隆升情况,并对方法进行面向对象的改进。基于主被动遥感数据协同增加信息维度,构建多尺度滤波方法剥离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引发的地表形变,使监测对象锚定于山体隆升形变;再使用分水岭方法使监测窗口缩小至山脊区域,进一步提高了信噪比。监测结果表明,本区现今地质构造运动正处于差异性隆升阶段,东南部蛮汗山区以正向隆升形变为主,西北部土默川平原以负向沉降形变为主。其中,指示山体隆升的形变点多达745812个,占累计形变点总数的73.99%,平均隆升速率为17.59mm/a,构造运动特征为连续性应变、蠕变。该区近年来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应在地震、地质灾害预测预警、重要工程选址时予以重视。

    2021年10期 v.35;No.278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文化动机和体验的乡村民宿旅游者分类与比较研究——以黟县宏村为例

    刘法建;郭宗坤;张苏;童朝睿;

    传统乡村和地方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乡村民宿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核心吸引力之所在,在旅游者选择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文化旅游动机及行为成为理解乡村民宿旅游者的有效切入点。文中以世界遗产地黟县宏村为案例地,运用McKercher(2002)"文化中心性"和"体验深度"文化旅游者二维分类模型,对其进行民宿旅游者类型划分,并比较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和行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基于"文化中心性"和"体验深度"文化旅游者分类模型在民宿旅游者上具有适用性,按照比例大小依次为目标明确型、意外发现型、观光型、随意型和偶然型文化旅游者五种类型。2)因较高的文化中心性和体验深度,民宿旅游者与遗产旅游者、城市文化旅游者均呈现不同的类型结构。3)不同类型的民宿旅游者在年龄、收入、停留天数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其他人口特征、旅游行为和民宿旅游经验上等差别不明显。

    2021年10期 v.35;No.278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下载次数:2503 ] |[引用频次:21 ]
  • 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建辉;胡苗苗;张丹;赵雨琪;

    以黄河流域1826处全国重点文物古迹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 10.5等工具,利用最邻近指数、集中化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空间分布区域数量、省域数量、时域数量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2)黄河流域文物古迹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形成了黄河中下游"晋豫陕—金三角"的空间分布格局。3)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其文化、人口因素对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最大,交通、城镇化因素次之,GDP因素较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高程、河流、坡度因素的影响力整体偏弱,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文物古迹空间分布具有双线性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效应。

    2021年10期 v.35;No.278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下载次数:1228 ] |[引用频次:20 ]
  • “丝绸之路经济带”线性非遗廊道构建研究

    杨雪可;陈金华;

    遗产廊道概念是基于区域化保护理念对线性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方法,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段为例,借鉴遗产廊道方法,借助GIS核密度分析划分非遗点聚落作为廊道重要节点,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判断延展方向,再结合适宜性分析进一步探索廊道的空间选址,形成"点-线-面"三方面尺度的保护体系,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区域化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在陕西中部、四川东部以及甘肃与青海交界区形成高密度核心区,云南和广西境内形成次核心区,是非遗廊道构建的重要节点。2)各类非遗总体上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格局,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尤为明显。3)高度适宜区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央腹地,宁夏、甘肃交界区及新疆西北边界带状分布区域,陕西、云南、广西境内大部分属于中度适宜和较为适宜交错分布的状态。

    2021年10期 v.35;No.278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218 ] |[引用频次: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