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研究-以陕北佳县林木资源为例

    郭韦杉;李国平;王文涛;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核算有助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文章以陕北佳县的林木资源为例,基于资产定价理论构建反映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资产存量价值核算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佳县林木的生态价值约为经济价值的1.5-2倍;经济价值同时受到市场价格和资产数量的影响,生态价值则与资产数量高度相关;以退耕还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代表的生态政策对林木资源价值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可为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政策提供参考标准。

    2021年07期 v.35;No.27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1432 ] |[引用频次:12 ]
  • 多维贫困视域下的教育减贫效应研究——来自民族地区的经验证据

    黄晋生;蔡文伯;袁雪;

    进入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由消除收入贫困为核心的绝对贫困转向治理以多维贫困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基于2019年民族地区的家庭调查数据,利用双界限法分析教育缺失在多维贫困中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均值分析方法与Logit模型实证检验教育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家庭中的儿童失学问题是导致多维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家庭教育支出均呈现出显著的减贫效应,教育水平的减贫作用更大,但大专以上学历群体同高中学历群体的致贫风险不存在显著差异。后脱贫时代的政策调整过程中,不仅要持续完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还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逐渐推进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充分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根本性作用。

    2021年07期 v.35;No.27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877 ] |[引用频次:10 ]
  • 鄯善国农业管理措施探究——以佉卢文书为文本的研究

    张婧;

    鄯善为古西域城邦国家之一,亦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冲。以20世纪初楼兰、尼雅等遗址出土的大批佉卢文书为研究对象,借助资料整理法、分类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探讨魏晋时期鄯善巩固农业发展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鄯善农业管理主要是针对土地、水源和耕种的统一管理。土地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明晰地界,禁止强占;买卖合法,农庄繁盛;可作遗产,准许继承。水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集中管控,分段灌溉;加强法规,禁止争夺。耕种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注重农时,按时耕种;种子不足,付息借贷。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得鄯善国耕作技术进步,粮食产量增加,酿酒业不断繁荣,城邦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021年07期 v.35;No.275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常经宇;

    动物资源是辽西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要素。综合运用动物肉食结构、石器功能组合、环境和聚落重建等方法,初步揭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而探讨动物资源策略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多元的生物种群,使野生动物成为了辽西地区肉食资源获取的长期选择,但不稳定的生业保障却限制了遗址规模和聚落层级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末期生业环境趋向干冷和沙漠化,但辽西地区并未调整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生业瓶颈成为了社会衰落的动因之一;青铜时代早期生业环境趋于好转,移民人群引入的新家畜成为了辽西地区肉食资源的核心,稳定的肉食供应和适宜的家畜组合促使辽西社会朝向复杂化发展。

    2021年07期 v.35;No.27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1 ]
  •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农户参与黑土地质量保护吗?

    李文欢;王桂霞;

    文中以典型黑土区1017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信息利用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群体间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样本区有33.04%的农户通过互联网获取耕地保护信息。2)在考虑反事实情况的基础上,使用互联网获取耕地保护信息的农户参与黑土地保护的概率比与不使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的农户高32.31%。使用工具变量法检验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在不同代际、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农业依赖程度间存在差异。3)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提升危机意识、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社会互动三种渠道影响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

    2021年07期 v.35;No.275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 ] |[下载次数:1202 ] |[引用频次:16 ]
  • 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互动影响检验及其溢出效应分析

    彭山桂;张勇;陈盛伟;

    基于平度市574份调查问卷数据,构建空间Probit模型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互动影响进行检验,并测度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以村庄为载体的地理单元内地理距离、经济水平的接近性是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互动影响的发生机制;2)平均水平上,一个农民地理、经济意义上的"邻居"宅基地退出意愿变化1%,将引起该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同向变动0.534%-0.583%;3)部分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2021年07期 v.35;No.27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12 ]
  • 网络销售对于种植户家庭收入影响研究——以陕西省猕猴桃种植户为例

    王洪煜;胡伦;陆迁;

    文中使用陕西省623户猕猴桃种植户调研数据,考察网络销售对于种植户家庭收入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网络销售的种植户家庭每亩净收益、猕猴桃净收益以及家庭净收益比未参与的种植户分别平均高30.3%、25.2%、26.5%;每通过网络销售一公斤猕猴桃,每亩净收益、猕猴桃净收益以及家庭净收益可以分别提高1.29元、1.17元、1.22元;网络销售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在猕猴桃收入占比、户主教育年限、劳动力投入数量三个群组具有异质性;据此,政府在扶持猕猴桃产业发展时,可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的教育培训,并且对专业化种植户实施一对一帮扶。

    2021年07期 v.35;No.275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760 ] |[引用频次:6 ]
  •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绿洲演变研究的进展

    唐霞;李森;

    以历史时期河西绿洲耕地面积、城镇变化和土地荒漠化过程为主线,综合运用自然变化的代用指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物)和人类活动(历史文献、历史遗迹、文物资料等)的研究结论,分析了历史时期河西绿洲演变的驱动因素。基于历史资料记录的人口和土地垦殖数据重建了河西走廊的耕地面积。结果表明:自西汉到明代耕地面积的变化规律是波动减少-缓慢增加-急剧减少-持续增长;河西绿洲呈现出以自然力起主导作用的天然绿洲格局被以灌溉农业为中心、兼具发展畜牧业的人工绿洲所代替的特征;气候变化、水系变迁、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的稳定性、农业技术水平等因素驱动着河西走廊历史时期人工绿洲的演变。

    2021年07期 v.35;No.275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766 ] |[引用频次:8 ]
  • 宁夏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佳瑜;李建华;余海龙;郑芳;

    通过平均最近邻、点密度和方向分布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宁夏小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和区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小城镇总体呈北部密、中部和南部疏的格局特征;主要聚集于平原和黄河两岸,在吴忠市和中卫市形成两个聚集区;交通指向性比较明显,基本位于主干道附近;在三个地级市内呈分散分布,两个地级市内分布随机,但在全区显著聚集;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等客观因素和历史政策等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可为宁夏小城镇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为宁夏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021年07期 v.35;No.275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396 ] |[引用频次:13 ]
  •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老龄化及其撂荒效应——乌兰察布市为例

    魏玉凯;安萍莉;金玉铃;陈鑫;张国梁;潘志华;

    北方农牧交错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迫切要求关注老龄化的耕地撂荒效应。文中分析区域老龄化现状,探讨老龄化的撂荒效应,揭示农户耕地利用意愿及困境,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老龄化系数为13.61%,增长速度加快,高于全国水平,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老龄化严重区县耕地撂荒较多,村庄老龄化系数与撂荒率成正相关。全市农户撂荒率为28.21%,65岁以上撂荒率为30.88%,劳动能力下降的农户限制于劳作面积、耕地片区,优先撂荒旱地、坡地。3)自然条件差及流转机制不完善阻碍撂荒地利用,退耕工程缺乏撂荒地的考量,且老龄人口与年轻人口耕作意愿存在断层。为减缓老龄化的撂荒效应,应建立撂荒地与退耕的转换体系,确定宜耕区及生态种植模式等以鼓励年轻人发展农业。

    2021年07期 v.35;No.27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814 ] |[引用频次:20 ]
  • 张家口赛区大气温湿廓线分析

    李禧亮;陈子健;杨玥;武姗姗;张晓瑞;

    微波辐射计可分钟级获取大气温湿廓线,以提高赛事的预报精准度。文中利用张家口赛区2019和2020年1-3月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观测资料,得到张家口赛区同期大气温湿廓线。研究结果表明:1)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汽密度可客观反映张家口赛区温湿廓线。探测温度最好,水汽含量次之,相对湿度最差,绝对值平均偏差分别为2℃、0.26g*m~(-3)和13.4%;三者从高层至低层呈现疏散至密集分布;降水前后温度偏差值大于降水期间,相对湿度则相反,而水汽密度降水前后和期间各层偏差相近。2)温度775 hPa之上日变化平稳,775 hPa-地面日变化明显;存在明显的白天干、夜间湿,下午和前半夜水汽密度大的特点;温度1-3月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水汽密度2020年各月明显高于2019年。3)2019年存在7天较强冷空气和2天弱冷空气活动周期,2020年冷空气活动周期不明显;2019年2-3月存在22天左右的降水周期,2020年存在17日左右的降水周期。

    2021年07期 v.35;No.275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5 ]
  • 祁连山气流场特征研究

    王潇雅;黄颖;毛文茜;张文煜;张国庆;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集2018-2019年1h地面10m和500hPa风速资料及2019年7月-2020年7月的降水实测资料和同期ERA5中的地面10m风速及500hPa风速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地面气流场和500hPa气流场的特征分型,并统计分析了降水过程的高低空气流场配置。结果表明:地面气流场和高空500hPa气流场均可依据气流来向分为五种类型:偏南气流型、西北及偏北气流型、西南及偏西气流型、辐合辐散气流型、东北及偏东气流型;祁连山区全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地面气流场为西南及偏西气流型,出现次数占全年的48.88%;出现频率最高的500hPa气流场为西北及偏北气流型,出现次数占全年的46.70%;试验期间41次降水过程的高低空气流场配置中地面辐合辐散气流型和500hPa西北及偏北气流型的配置最多,出现频率占34.15%。

    2021年07期 v.35;No.275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2 ]
  • 基于均值与极值的中国夏季气温与地温的时空格局与差异特征研究

    孔锋;孙劭;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月值气温和地温数据,考虑平均值和极端值,诊断了近58年来中国夏季地气温度时空格局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夏季气温和不同深度地温的平均值和极端值具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即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减少。夏季0cm平均地温最大,5cm平均地温次之,10cm平均地温再次之,平均气温最小。中国夏季平均气温与0cm、5cm和10cm平均地温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9和0.54(n=15642),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1990年前后中国夏季平均气温差异和不同深度平均地气温差具有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2)1961-2018年中国不同深度平均地气温差和地温差异均具有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青藏高原的地气温差是正差异最大的地区,而四川中部盆地则是负差异最大的地区。3)中国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0cm极端最高地温与平均地温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3和0.54(n=15642),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1990年前后中国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差异和0cm极端最高地温差异均具有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后者差异程度大于前者。

    2021年07期 v.35;No.275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8 ]
  • 青藏高原冬小麦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穆青云;李俊;何亮;邬定荣;朱婷婷;吕昌河;于强;

    小麦是青藏高原第二大作物。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为研究青藏高原冬小麦生产潜力及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我们用WOFOST模型模拟了冬小麦物候发育和产量。经模型验证,模拟的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天数和产量的标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9%和13.8%,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92,模拟效果较好。采用校验好的WOFOST模型模拟1958-2017年青藏高原8个站点的冬小麦物候及产量,发现冬小麦播种~出苗、出苗~开花、开花~成熟及全生长季天数平均分别为18、241、52和311天;总体显著减少(α<0.001),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0.85、1.45、0.78和3.08天。冬小麦光温潜在产量变化范围在9~12 t hm~(-2),平均为11.25 t hm~(-2);总体显著下降(α<0.001),平均降幅为每10年0.27 t hm~(-2)。青藏高原气温低、辐射强,温度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升温使冬小麦生长季显著缩短,植株接收的辐射总量减少,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导致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显著下降。

    2021年07期 v.35;No.275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3 ]
  • 拉萨市区PM_(10)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

    益西曲珍;丁真贡嘎;赛珍;熊亚军;潘多;

    利用2016-2018年拉萨市区6个环境监测站点逐日PM_(10)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拉萨市区PM_(10)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6-2018年拉萨市区PM_(10)质量浓度整体基本在一至二级标准;空间上呈远郊>城区>近郊的分布特点,且各圈层均呈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U"型分布特征。PM_(10)质量浓度主要受温度、降水、湿度、风、气压和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汛期(4-9月)受湿度和降水的影响较显著,非汛期(10-3月)受风速的影响较显著。选取相关性较好的6个气象因子,建立了拉萨PM_(10)多元回归方程预报,结果显示预报效果良好。

    2021年07期 v.35;No.275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4 ]
  • 甘肃省地表饮用水源水质特征研究

    刘烁;程慧波;牛鹤瑞;李小燕;王雯欢;

    本研究调查了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甘肃省境内3大流域、9个水系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源的水质状况,通过对30项特征因子的研究,分析了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特征。各项调查指标在各流域内分布不均匀,局地富集程度高,含量变化大。黄河流域地表水饮用水源特征因子主要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等,长江流域陇南地区地表水饮用水源特征因子为硝酸盐、铅、锌等,内陆河流域地表水饮用水源特征因子为硝酸盐、硫酸盐、镍等。在各项调查因子中,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受矿物岩风化作用、岩盐溶解作用、大气酸雨沉降作用影响特征明显,各类金属元素与地球化学场呈现相关性。人类活动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硝酸盐等指标有显著影响,是水源地保护需主要控制的因素。

    2021年07期 v.35;No.275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4 ]
  • 乌伦古河流域潜水组分环境背景值研究

    田华;谢祖锋;辛拓;李金芳;杨嘉懿;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地下水污染识别、评价以及防治的重要依据。文中依据乌伦古河流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在潜水环境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法和经验法计算得到了各水环境单元的潜水环境背景值,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潜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水化学组分背景值空间差异较大,Cl~-、K~++Na~+、Ca~(2+)、Mg~(2+)、TDS和总硬度等组分在不同水环境单元区内的大小表现为冲洪积平原区>山前基岩区>山间河谷区;山前基岩区与冲洪积平原区潜水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山间河谷区受人为影响最弱;流域潜水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山前基岩区污染比例为22.65%,山间河谷区为13.89%,冲洪积平原区为27.81%;数理统计法与经验法相比,对数据的处理更合理,计算结果更能体现研究区潜水环境背景值。

    2021年07期 v.35;No.27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4 ]
  •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作用

    宋泓苇;孟玉川;蒋芳婷;李璐汐;李雨芊;杜成鸿;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不同水体的补给来源以及相互补给关系,对该地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以便对今后该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和水污染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共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水样57个。由于不同水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受蒸发的影响,当地大气降水线的方程为δD=8.08δ~(18)O+12.37,与全球大气降水线(δD=8δ~(18)O+10)相比略有偏离,地表水线、地下水线的斜率分别为5.79和6.43,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和全球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在降雨过程中受到蒸发的降水是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共同补给来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还受融雪和冰川融水的补给。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不明显,但受气候和温度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较为明显。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地下水受到地表水的补给影响更大。

    2021年07期 v.35;No.275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8 ]
  • 延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对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刘强;穆兴民;赵广举;高鹏;孙文义;南岭;

    研究延河流域水沙变化对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内在机制,对流域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延河流域降水、径流和输沙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突变检验和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分析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降水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和输沙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延河流域整体土地利用结构是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但在面积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径流和输沙都是在1986年发生由丰到枯的突变。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延河流域水沙减少的主要因素,其对径流和输沙的贡献率分别为80.61%和91.86%,而降水的贡献率仅为19.39%和8.14%。

    2021年07期 v.35;No.275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919 ] |[引用频次:27 ]
  • 我国地质遗迹的概念、范畴与研究进展——基于2000-2020年间文献可视化分析

    郝俊卿;李丹丹;曹晓娟;

    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珍稀自然资源,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地质遗迹研究存在概念模糊、内容泛化和知识传承不足的问题。为此,本文在界定地质遗迹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基础上,以960篇中文文献为数据来源,系统梳理了我国2000-2020年间地质遗迹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化地质遗迹理论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论认为:1)地质遗迹是一个集合与细分的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质属性为一种自然资源。2)地质遗迹研究包括空间、时间和内容三方面范畴,不同时空组合产生不同的研究主题。3)从文献可视化结果看,形成了明显的作者合著群体、合作机构,但是呈现出成果数量下降趋势。4)现有研究集中于地质遗迹特征类型、成因、评价、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未来可与乡村振兴、旅游扶贫、科普旅游等新兴方向结合。

    2021年07期 v.35;No.275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5 ]
  • 加卸荷条件下延安新区压实黄土蠕变特性研究

    单帅;谢婉丽;朱荣森;杨惠;

    延安新区填方工程是目前我国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治沟造地工程之一。考虑到填方土体的蠕变特性导致填方工程长期变形量的问题,采用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荷方式,对延安新区压实黄土进行了不同基质吸力下的三轴固结不排水蠕变试验,得到了压实黄土的蠕变加卸荷曲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吸力下土样的蠕变特性不同,在低应力、较高应力水平下呈现衰减蠕变和稳定蠕变特性,在高应力水平下呈现加速蠕变特性;卸荷应力水平及基质吸力对土体卸荷回弹变形有一定影响;加卸荷应力历史对土样的蠕变变形具有累积效应。通过引入村山体和非线性粘性体,建立了适用于延安新区压实黄土的三维蠕变本构模型。

    2021年07期 v.35;No.275 14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17 ]
  •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研究(1)——生态系统多样性

    王军有;郭斌;康艾;陈延杰;马飞敏;陆睿琦;来强;樊如月;李青丰;

    基于林业、草业部门以及相关专项调查的基础资料,以群系作为基本单位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了编目和评价。自治区境内共有167种生态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草原和草甸)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共包括38种群系类型,3376.94万hm~2。荒漠生态系统次之,共有26种群系类型,面积达1059.76万hm~2。从群系类型的多少考虑,林地生态系统(森林和灌丛)具有最为丰富的生态类型,共包括97种群系。从林地生态系统所占土地面积考虑,则仅有236.67万hm~2,远逊于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全区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所含群系类型较少,共6种,零星分布于全区各地,所占面积为309.82万hm~2。论述了将多年生的人工植被包括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编目体系中的合理性。讨论了将群系作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基本分类单位的不足和缺陷,建议在对生态系统的编目评价中,应将基本分类单位提高到"群系组"的水平。

    2021年07期 v.35;No.275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6 ]
  • 基于建群种羊草动态变化的打草场植被恢复研究

    吕世杰;白玉婷;卫智军;刘红梅;闫瑞瑞;辛晓平;乌仁其其格;

    为探讨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地的植被恢复可行性,基于建群种羊草对施肥的动态响应规律,结合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羊草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展开研究,拟为退化羊草割草地的植被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414"土肥配方试验设计,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结合全信息模型、模拟寻优以及逐步回归分析,逐一阐释羊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占群落的比值在单肥、双肥以及三肥作用下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羊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其比值因单肥种类、双肥组合差别以及三肥的综合作用而存在不同的响应过程,且对肥料的响应存在时滞性,导致羊草占群落的比值波动较大。试验条件下,N3P2K2(尿素274kg·hm~(-2)、过磷酸钙350kg·hm~(-2)和硫酸钾57kg·hm~(-2))试验处理是优选方案,此时具有较高的羊草和群落地上生物量,同时羊草占群落的比值也最大。模型拟合寻优条件下,羊草地上生物量理论最高值为71.56g·m~(-2),氮肥、磷肥和钾肥最适施肥量274kg·hm~(-2)、200kg·hm~(-2)、21kg·hm~(-2);群落地上生物量理论最高值为130.76g·m~(-2),氮肥、磷肥和钾肥最适施肥量274 kg·hm~(-2)、312kg·hm~(-2)、76kg·hm~(-2);羊草占群落生物量比值理论最高值为0.64,氮肥、磷肥和钾肥最适施肥量227kg·hm~(-2)、177kg·hm~(-2)、23kg·hm~(-2)。调整施肥配比和用量可以明显改变羊草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羊草占群落最高比例的恢复年限。

    2021年07期 v.35;No.275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1 ]
  • 雨水长期贮存环境下微生物生长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文东;李超鲲;韩雨;田崟墙;杨岚;陈志文;董莹莹;

    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雨水的收集与贮存利用在缺水地区十分广泛。文中采用混凝土水窖开展中试研究,旨在考察无消毒剂投加环境下,窖水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窖水pH受混凝土碱性物质释放、大气CO_2溶解以及微生物代谢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水窖材质虽然存在碱性物质释放的问题,引起雨水pH值上升,硬度的适度增加则有利于人体健康。雨水中的天然有机组分在存放120d后仅有10%左右的矿化去除率,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逐渐转化为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等细胞源有机组分。窖水中的细菌总数呈现周期性生长特征;随着细胞源有机组分的增加,以及微生物对pH环境适应性的增强,窖水中微生物的数量明显上升,单纯依赖贫营养环境的抑制作用难以保障其生物安全性。

    2021年07期 v.35;No.275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4 ]
  • 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可培养石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李选文;熊智;喊也;王金华;罗曼;周艺萍;熊忠平;

    对石林石漠化地区可培养石生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奠定研究基础。试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采集自石林石漠化地区的40份岩石样品进行石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取到的石生细菌开展形态观察,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及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判定其分类学地位。从40份岩石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2株石生细菌,隶属于8属9种。其中28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个种)、9株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个种)、8株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个种)、5株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1个种)、4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1个种)、3株食酸菌属Acidovorax(1个种)、3株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1个种)、2株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1个种)。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具有较高相对分离率,分别为45.16%、14.52%、12.90%。从NA培养基得到石生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9897,0.84339,1.93839,0.90977。石林石漠化地区石生细菌种类丰富,多样性高,这些菌株可作为石漠化地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等的重要资源。

    2021年07期 v.35;No.275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3 ]
  • 黑果枸杞抗旱部分生理策略研究

    胡静;胡小柯;尉秋实;

    本研究利用山梨醇模拟干旱胁迫,对黑果枸杞进行不同程度的渗透处理,探讨干旱胁迫下黑果枸杞体内Na~+、K~+、脯氨酸、可溶性糖各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情况,分析渗透势的变化及光合作用,探究其抗旱的生理策略。研究表明:-0.25MPa处理可刺激黑果枸杞生长;-0.5--1.0MPa处理下,叶中Na~+急剧升高,而K~+却保持稳定,黑果枸杞可通过提高Na~+浓度,维持K~+稳定来抵御干旱胁迫;而-0.25--1.5MPa处理下,其体内的脯氨酸及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同时,渗透势显著下降,表明两者在黑果枸杞抗旱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干旱胁迫下其蒸腾速率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说明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植株延迟脱水能力增加也是黑果枸杞抗旱的有效策略。

    2021年07期 v.35;No.275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2 ]
  •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叶城沙蜥的两性异形研究

    阿尔孜古·衣米提;徐峰;李俊;

    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沙蜥属物种,仅分布于天山山脉以南的干旱荒漠区。文中通过测量采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和田地区的68只(雄性36只,雌性32只)叶城沙蜥成体的头体长、头长、头宽等10个形态特征,研究了该地区叶城沙蜥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该居群有明显的雄性体型大于雌性的两性异形现象,雄雌体长比为1.107,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11。除头长、头高和眼间距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外,包括头体长在内的7个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且雄性均大于雌性,而尾长的两性间差异最大。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间存在两性异形的6个形态特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速生长现象,雄性个体的头宽、口宽、尾长、前肢长和后肢长随头体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而雌性个体的腹长随头体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雄性。结合先前研究,推测叶城沙蜥的两性异形可能是性选择压力和生育力选择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1年07期 v.35;No.275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 黄河流域旅游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田磊;孙凤芝;张宗斌;刘玉;

    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高度叠加,正确认识与把握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对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中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17年数据,构建旅游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旅游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旅游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等级由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旅游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形成"黄河流域下游>黄河流域中游>黄河流域上游"的空间格局;流域内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二者不同时间及省区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基于此提出黄河流域旅游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年07期 v.35;No.275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 ] |[下载次数:1733 ] |[引用频次:22 ]
  • 乡村旅游动机、旅游涉入与游后行为作用机制研究——以吐鲁番为例

    冶建明;贺明阳;袁家梁;朱现伟;王芸;

    文中以吐鲁番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构建旅游动机、旅游涉入与游后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AMOS软件对假设旅游动机的"推-拉"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推力对旅游涉入路径系数为0.31,表明推力对旅游涉入具有正向显著作用;拉力对旅游涉入路径系数为0.68,表明拉力对旅游涉入具有正向显著作用,相对推力而言,拉力对旅游涉入的影响更大;旅游涉入对游后行为路径系数为0.96,表明旅游涉入对游后行为有正向显著作用,游客投入心理行为涉入的过程中,涉入程度表现越好越有利于促进游后行为;推力及拉力对游后行为没有直接影响。由此可见,旅游涉入在旅游动机与游后行为的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2021年07期 v.35;No.275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3874 ] |[引用频次:5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