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生态政治学:西方学界对环境问题的再认识

    袁超;陈品宇;孔翔;

    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突出,20世纪末生态政治学成为西方学界的研究热点,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分析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相反,国内对生态政治学关注不够,缺乏对西方生态政治学综合性的系统梳理,对开展相关研究也就带来了障碍。有鉴于此,文中从研究脉络、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等方面梳理了西方生态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可能进一步展开的研究议题。研究发现:激进发展地理学和文化生态学为生态政治学提供了发展动力;理论基础包括"公地悲剧"、批判性的环境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道德经济与日常抵制、女性主义发展研究、管制与主体创造;研究主题包括退化与边缘化、保护与控制、环境冲突与排斥、环境主体和身份、政治客体和行动者。此外,从切入视角来看,生态政治学把环境问题放在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脉络中考察,将地方环境问题的分析逻辑置于不同尺度的关系网络之中,强调地方性知识、区域和全球变化的环境成本与不同主体之间权力博弈对社会与环境变迁的影响。

    2019年11期 v.33;No.25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下载次数:1066 ] |[引用频次:5 ]
  • 中国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分类测度与比较

    梁文群;秦天如;梁鹏;

    实行绿色低碳创新是中国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进行了分类测度与比较,对造成无效率的来源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普遍较低,技术无效比规模无效更为严重;造成区域间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差异,规模差异小于技术差异;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后,大部分区域的创新效率均大幅下降,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总体上看,造成区域无效率的原因有投入冗余、非期望产出冗余和产出不足三方面,非期望产出冗余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期望产出不足,最后是投入冗余,但各区域无效率的来源各不相同。

    2019年11期 v.33;No.255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1579 ] |[引用频次:31 ]
  • 中国三大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郭姣;李健;

    文中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三大城市群53个城市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其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并运用二维矩阵法探索各城市节能减排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与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大致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三大城市群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减排潜力远大于节能潜力,其中城市群之间呈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布;三大城市群53个城市分别落在节能减排潜力状态矩阵的A、B、C区域,B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单边突破式节能减排实施路径,C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渐进式和飞跃式两种节能减排实施路径。

    2019年11期 v.33;No.25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5 ] |[下载次数:1419 ] |[引用频次:26 ]
  • 西部城市贫困空间的收入差异特征与人口嵌入性——以西安市为例

    马蓓蓓;李想;李海玲;薛东前;范晨辉;

    以中国西部综合型大城市、老工业基地西安市为例,基于2015年居民收入调查数据,采用相对贫困概念和FGT指数研究城市内部贫困空间的收入差异特征和人口嵌入性。结果表明:西安市整体的贫困广度较大且对基尼系数敏感,贫困程度较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针对贫困广度的扶贫政策将对改善其贫困现状起到较为显著的成效。各街区的贫困属性随基尼系数的增大呈现出"较快提高-相对稳定-显著提高"的阶段性特征。强贫困属性的街区主要集中在传统内城区和城乡过渡区。在职与否和职业类型是影响西安城市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人口特征,其次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户籍的屏障作用较弱。无业、下岗和失业的中老年群体最易于陷入贫困,并存在较高的贫困固化风险,应成为社会保障、救助等社会再分配措施的主要对象。

    2019年11期 v.33;No.255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650 ] |[引用频次:5 ]
  • 环境服务付费减贫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吴乐;朱凯宁;靳乐山;

    自1996年哥斯达黎加推出第一个大规模的国家环境服务付费项目PPSA以来,环境服务付费项目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和发展。虽然环境服务付费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由于意识到穷人可以成为环境服务的相关提供者,所以各国的环境服务付费项目试图将减贫目标纳入其中。在我国的生态补偿扶贫实践中,存在小农户参与存在障碍、补偿标准偏低、岗位型补偿作用面有限、减贫缺乏长期可持续性、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等问题。基于此,文中从贫困识别机制、多层次和差别化补偿、多元化补偿手段、对农户的生计关注和项目的绩效评估与退出机制五方面着手,分析国际上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厄瓜多尔和南非五国较为典型的环境服务付费减贫项目案例,总结提出可借鉴经验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大背景下,生态补偿要想实现环境改善和减贫的双赢局面,必须基于农户的异质性特点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精心设计。

    2019年11期 v.33;No.25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897 ] |[引用频次:15 ]
  • 大气污染防治督查结果特征分析与政策效果评估——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为例

    肖翠翠;郭培坤;常杪;谷美枫;

    自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陆续开展了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化督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等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和重点督查。本研究量化分析了《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方案》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并对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城市督查问题频出,物料堆场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工业企业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VOC治理、工业粉尘无组织排放、燃煤锅炉淘汰及整改等方面。2018年"2+26"城市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政策对于改善"2+26"城市的空气质量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研究为精准识别大气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环境保护监督、考核、追责等机制提供了决策支持。

    2019年11期 v.33;No.25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2 ] |[下载次数:1326 ] |[引用频次:26 ]
  • 经营特征、生态认知与清洁生产行为——基于山东省509家养猪场户的调查数据

    张园园;李敏;于超;孙世民;

    基于山东省509家养猪场户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OLS模型探讨了经营特征和生态认知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主效应影响和交互效应影响。结果表明:从主效应看,养殖规模、专业化程度和收购方的清洁生产要求等经营特征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清洁生产趋势认知和清洁生产政策认知等生态认知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交互效应看,清洁生产趋势认知能有效加强养殖规模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正向作用;清洁生产政策认知既能有效加强专业化程度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正向作用,也能有效减弱养殖规模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正向影响;养殖环境污染认知能够有效加强收购方的清洁生产要求对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正向影响。

    2019年11期 v.33;No.255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17 ]
  • 中国农户储粮损失有多高——基于28省2296户的农户调查

    罗屹;严晓平;吴芳;武拉平;

    受资源条件束缚,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成为增加粮食供给的重要举措。利用28省2296户的调研数据,测算中国农户储粮环节损失水平;分品种、分地区、分设施考察农户储粮环节损失差异,识别储粮损失的主要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减损模拟。结果显示:(1)农户储存环节中,花生损失率最低,为0.98%,土豆损失率最高,为8.19%;粳稻、籼稻、小麦、玉米的损失率为1.75%、2.00%、1.86%和2.41%;(2)各地区的粮食储存损失水平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农户储粮损失水平低于其他地区,分省情况看,安徽省农户储存环节综合损失水平最低,湖南省农户储存环节综合损失水平最高;(3)通过方差分析模型证实,在各类储存设施中,仓类设施储存损失水平最低;(4)不同标准下的减损结果显示,当储存环节损失率降低到1.50%、1.00%、0.15%时,能够分别节约211.05、332.55、539.15万t粮食,相当于节约44.17、65.95、102.98万hm~2耕地,15.98、23.60、36.54万t化肥,可满足468.98、739.02、1198.08万人1年的粮食消费。

    2019年11期 v.33;No.255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7 ] |[下载次数:859 ] |[引用频次:31 ]
  • 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域撂荒驱动力分析及模型模拟

    杨通;郭旭东;于潇;岳德鹏;汪晓帆;

    耕地撂荒受多重驱动力影响,从多重驱动力中梳理出主要驱动力、次要驱动力或伪驱动力,对撂荒地的研究和管理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研究区,采用高分遥感数据(哨兵二号、资源三号、高分一号)结合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利用联合变化检测方法提取撂荒地,提取结果的总体精度为97.6%。在此基础上,结合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设计了可能影响区域撂荒的9个自变量。将70个样本村分为训练集(50个)和验证集(20个),用多元线性模型对训练集进行逐步回归,最终进入模型的4个自变量为常户比、地形、耕村比、城市距离。该模型的调整R方为0.811,验证集的预测值与真实值拟合效果良好,说明模型对村域撂荒驱动力的解释能力较强,输出结果较为稳定。模型模拟认为,村域撂荒主要驱动力为村庄地形、人口流失程度、农垦程度和城市距离;次要驱动力为地表水资源;伪驱动力为村庄海拔、乔木林覆盖率、人均收入和小农机普及率。本研究可为判别区域撂荒驱动力、定向提升撂荒地管理提供依据。

    2019年11期 v.33;No.255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860 ] |[引用频次:26 ]
  • 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的脱钩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姜明栋;刘熙宇;许静茹;沈晓梅;杨晓卉;

    量化分析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之间的脱钩状态及其驱动效应对缓解区域工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年至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时间与空间、整体与局部等不同视角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的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的脱钩水平较高且脱钩状态稳定;从区域差异来看,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的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北京脱钩状态最优,河北次之,而天津则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从驱动因素来看,技术效应是决定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脱钩状态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对工业用水消耗实现背离的核心驱动力,而结构效应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用水实现脱钩的驱动作用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京津冀地区工业节水路径展开探讨。

    2019年11期 v.33;No.255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20 ]
  • 小农户对接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制度创新解析——以山东省纯化镇土地托管为例

    徐勤航;诸培新;曲福田;

    文中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在对山东省纯化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土地托管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土地托管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外部环境变化和集体行动两个方面阐释了土地托管制度创新的激发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外部环境中现代农业生产的趋势、小农户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使制度创新的外部利润不断积聚,现行的制度安排出现不均衡,产生了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创新需求;当地供销社、农业服务企业、村集体、农户四大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目标函数,达成了集体行动,推动了土地托管服务模式的产生,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对接,使制度安排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2019年11期 v.33;No.255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1684 ] |[引用频次:30 ]
  • 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分摊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

    王奕淇;李国平;马嫣然;

    流域上下游间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区域错配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流域整体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对流域上游因保护水生态环境而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何补偿,即如何在补偿主体之间进行补偿份额的分摊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文中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依据各补偿主体所享有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份额,确定补偿的分摊机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结构熵权法,测算各补偿主体因享有上游供给的生态服务价值而应分摊的权重。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中央政府、下游地方政府、下游居民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分摊权重分别为32.65%、36.92%、30.43%,从而得到能使社会效用提高的各补偿主体的补偿份额。

    2019年11期 v.33;No.255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9 ] |[下载次数:864 ] |[引用频次:21 ]
  • 居民出行的通勤效率评价与比较研究

    韩会然;杨成凤;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过剩通勤、通勤容量占有率等相关模型,在描述城市总体通勤特征的背景下,探究了居民属性特征的影响差异,进而测度评价了北京都市区的通勤效率;在此基础上,引入Brotchie的三角模型,对比了国内外不同城市间的通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居民的区内通勤量占全部通勤量的58.16%;居民单程平均通勤距离12.02km;公共交通是北京居民通勤出行的主要方式。(2)通过通勤效率模型发现北京都市区居民的最小通勤距离为4.19 km,通勤出行中有64.48%属于过剩通勤;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通勤效率,发现西安市的通勤效率要高于北京都市区;与国外城市相比,北京都市区通勤效率远低于亚特兰大、都柏林、温哥华。

    2019年11期 v.33;No.25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1 ]
  •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福祉-生态"耦合模式分析

    李聪;郭嫚嫚;李萍;

    文中通过构造微观视角下表征居民"福祉水平与生态依赖"的耦合模式,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农户生计策略、收入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不同耦合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福祉-低依赖"为最优耦合模式,该类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汇款,其生计多样化水平较高,生态依赖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家庭;"低福祉-高依赖"为最差耦合模式,该类家庭收入来源以低效农林种植为主,其非农化程度和生计多样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家庭,生态依赖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家庭。此外,不同耦合模式的家庭在不同的搬迁特征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相较于非搬迁户、分散安置户、工程类移民和早期移民,搬迁户、集中安置户、自愿型移民和新阶段移民更容易实现最优耦合模式。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促进搬迁家庭生计向非农转变,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文中的研究对后续移民搬迁工作的推进提供启示。

    2019年11期 v.33;No.255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2 ] |[下载次数:1923 ] |[引用频次:57 ]
  • 基于低碳视角的城市居民通勤外部性研究

    张昱;刘学敏;孙岩;张鹏飞;

    基于居民通勤外部性原理分析,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设计问卷,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调查居民对低碳通勤减少CO_2排放的受偿意愿,估算居民通勤的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利用非参数检验和Tobit模型,分析影响通勤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96.7%的受访者愿意接受低碳通勤的补贴,受偿意愿为2.22元/kgCO_2;北京市2015年通勤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占GDP的6.9‰。受教育水平和通勤耗时是正向影响居民通勤CO_2排放外部性价值的显著因素。

    2019年11期 v.33;No.255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3 ]
  • 职住错位视角下北京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匹配性评价

    张学波;宋金平;戴俊骋;于伟;赵林;

    基于职住空间错位的研究视角,结合使用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和熵值评价法,剖析了北京街乡尺度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职住匹配情况。结果表明:1)北京就业功能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结合部地区居住功能突出。2)学校服务能力及街乡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均表现为中心城区高、外围地区低的特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教育服务能力梯度差距显著。3)职住空间错位情况下,街乡之间以及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之间的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近远郊结合部地区教育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2019年11期 v.33;No.255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10 ]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空间匹配性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陈龙;张志斌;张亚丽;师晶;郭倩倩;

    借助网络爬虫软件收集到兰州市4593个公共服务设施网点和1291个居住小区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协同区位商以及耦合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空间关联性、与居住小区人口的空间耦合性,测度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空间匹配性。结果表明:①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和集聚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的KDE栅格值相关系数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居住小区具有"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倾向,反之则不明显,空间匹配呈单向非对称性;③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耦合度在街道尺度上差异性显著,城市核心区域耦合度普遍较高,不过部分街道仍存在"盲区",而城市边缘区域耦合度普遍偏低,表明二者的耦合性存在诸多不匹配现象。

    2019年11期 v.33;No.255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3 ] |[下载次数:1463 ] |[引用频次:30 ]
  • 雅鲁藏布江中游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以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为例

    郭健斌;黄清哲;孙自保;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农户的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家庭劳动力状况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农为主型和非农为主型农户人口多,劳动力多,从业灵活性大,兼业特征明显,收入也相对较高。纯农型农户拥有草场面积高于其他类型农户,农为主型农户的耕地面积最多。2)不同生计策略表现出土地投入差异,但土地利用集约性相当。草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低于耕地。3)增加非农生产活动是纯农型农户和以农为主型农户生计多样化的重要途径;非农型农户和非农为主型农户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从业技能水平,保证非农生计的持续性和收入的稳定性。

    2019年11期 v.33;No.255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19 ]
  • 中国环境规制领域研究热点及进展分析——基于Citespace和Spss图谱量化分析

    孙玉阳;宋有涛;李皓芯;陈阳;郭宏;

    环境规制领域研究已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当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其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1980-2017年C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中环境规制领域的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和Spss软件,通过关键词线性拟合散点图、时间趋势图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研究者人数众多,但是核心网络雏形尚未显现,作者之间合作较少;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之间合作也较少。(2)环境规制领域研究主题集中在环境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的理念和手段、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3)环境规制领域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建立阶段(1980-1992)、调整阶段(1993-2002)、深化阶段(2003-2012)和新发展阶段(2013-2017)。

    2019年11期 v.33;No.255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5 ] |[下载次数:2721 ] |[引用频次:27 ]
  • 内蒙古西北有色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李元杰;赵振光;孙燕英;宋帅;丁慧君;

    以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有色金属集中开采区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研究区内土壤中砷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基于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镉和砷是污染超标最严重的组份,山前矿区采矿及冶炼行业的废水和废渣是砷及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此外,污染组份的平面空间分布受短距离的迁移输运控制,垂向累积程度主要受地表径流影响,研究区砷和重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程度与污染源以及污染途径密切相关。

    2019年11期 v.33;No.255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5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15 ]
  • 金昌市金川区土壤重金属累积分析及污染评价

    徐琪;龚甲桂;赵胜军;李成习;殷建伟;

    文中按土壤利用方式将金川区分为矿业活动区、农耕区、城市活动区和未开发区,调查了金川区表层土壤中As、Hg、Cr、Ni、Cu、Zn、Cd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土壤重金属来源,并利用地累积指数评价了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金川区土壤Hg、Cr、Ni、Cu、Cd和Pb高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Ni含量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各分区内Ni和Cu均高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其次为城市交通、燃煤和污水灌溉。地累积指数表明金川区Cu和Ni污染最为严重,各分区污染程度表现为:矿业活动区>农耕区>城市活动区>未开发区。

    2019年11期 v.33;No.255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下载次数:632 ] |[引用频次:18 ]
  • 开封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张忠地;邵天杰;卫佩茹;

    为了研究开封市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文中以开封市三个主要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为研究地点,采集了开封市鼓楼、第三大街、金康苑等六个地区的共计200个样品。并分别在同一地点的四个季节进行了采样以作横向对比分析。采用微波消解系统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AES)测定样品中的重金属。分析结果表明:(1)开封市大气降尘重金属中Zn、Cr和Mn含量比开封市土壤背景值低,Al、Cd、Cu、V和Pb含量均高于背景值。其中Al、Cu和Pb的增幅相对较大,其它元素增幅相对较小,其余的2种重金属含量值与土壤背景值相差不大。(2)商业区、居民区与工业区降尘中重金属相比,商业区降尘Cd、Cr、Pb、Cu和Zn含量显著高于居民区、工业区,而Al和Mn、V含量各区域相差不大。(3)降尘中重金属Cd在商业区为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Cd在三个功能区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潜在生态危害,Al、Mn、Cr、V和Cu在各功能区均表现出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4)全年中各重金属含量总体呈现出冬季、秋季含量比春季和夏季高的特征。

    2019年11期 v.33;No.255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3 ]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11 ]
  • 1961-2017年中国年代际桑拿天日数空间演变特征

    孔锋;

    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极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尤其是以高温高湿为表征的桑拿天气,给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文中采用1961-2017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值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采用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对桑拿天定义的标准,从气候态、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三方面研究了中国桑拿天日数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气候态桑拿天日数具有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且不同年代之间差异较小。2)中国桑拿天日数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变化趋势较小,东南变化趋势增减镶嵌。东南地区不同年代桑拿天日数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次区域特征,除1960年代外,其它年代均以增加趋势为主。相比1961-1990年,1991-2017年中国环渤海地区桑拿天日数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3)中国桑拿天日数波动特征具有三块式空间高低分布特征,东北至西南贯通带波动最大,东南次之,西北最小。不同年代桑拿天日数波动特征变化不大,且1990年前后波动特征也无明显差异。从采用气温和湿度两个指标研究桑拿天气,有助于科学认识极端高温热浪,深化对极端气候变化的认识。

    2019年11期 v.33;No.255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5 ]
  • 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对鄂尔多斯南部黄土分布特征初探

    赵凌强;王庆良;张松;张国庆;张佩;

    鄂尔多斯地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分布规模最大,黄土地貌最典型的中心区域。在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项目的资助下我们于2017年3-4月期间跨过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实施了一条超过了500km的南西西-北东东方向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文中对所采集到的数据中反映地表浅部黄土分布特征的中高频部分进行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工作,获得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地区5km深度范围内精细的二维电性结构图。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层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各项同性一维分布特征,电性结果表现为中低阻构造趋势。庆阳盆地附近黄土厚度最大,分布范围最广,黄河谷地附近黄土厚度和分布范围次之,洛川盆地附近黄土厚度和分布范围最小;而子午岭,黄龙岭,六盘山以及吕梁山地区浅层表现为与黄土区电性结构区别明显的高阻构造,指示该地区基岩出露至近地表,黄土层较薄。

    2019年11期 v.33;No.255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 明代晋陕蒙地区蝗灾的韵律性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

    李富民;殷淑燕;殷田园;

    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10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蝗灾发生的趋势与周期,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晋陕蒙地区蝗灾共发生73次,每2.6次/10a,县次共258次,每9.3次/10a;4种等级蝗灾各占总灾害频次的41.3%、37.8%、12.9%和8%;蝗灾爆发峰值季节在夏秋。整体上看,蝗灾频次与县次呈现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波动趋势;蝗灾频次存在55a的周期,县次则存在110a的主周期和55a和20a的次周期。蝗灾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主要在地势相对平坦地区、沿河谷与湖泊等水系发达区域分布。蝗灾发生与气候波动变化有良好对应关系,气候转折期及偏干暖阶段,蝗灾发生规模较大的特征。长时间的暖干气候引起的蝗灾,影响范围更广,县次更多。

    2019年11期 v.33;No.255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3 ]
  • 五台山两种林分不同层次对氮的截留效应初探

    杜俸;刘楠;韩进斌;赵建儒;夏妍;

    在氮(N)沉降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研究五台山典型亚高山林分各层次对N的截留效应,在五台山选择两种林分:华北落叶松林(HL)和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YH),于2016年5月至9月,采集大气降雨、林内雨、枯落物渗滤液、地表径流,检验水体pH和TN、NH_4~+、NO_3~-浓度。结果表明:五台山降雨呈弱酸性(pH 6.89),HL林冠层及土壤层对水体pH缓冲效果优于YH。HL林冠层截留了降雨中TN、NH_4~+,YH林冠层则释放了TN、NH_4~+、NO_3~-。HL枯落物层截留了NO_3~-,YH枯落物层则拦截了NH_4~+。HL和YH土壤层都拦截TN、NH_4~+、NO_3~-,但HL林内雨、枯落物渗滤液和地表径流中TN、NH_4~+、NO_3~-浓度全部低于YH。因此,HL对水体中N的截留能力优于YH,且土壤层是改善水质的主要层次。

    2019年11期 v.33;No.255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 内蒙古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于楠楠;马世明;刘瑞龙;王志波;张海东;

    为探讨内蒙古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选择该林区4个林龄(17a、26a、37a、48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不同林龄、不同土层间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综合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值,构建林龄与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值的回归方程,分析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林龄增加,土壤pH值逐渐降低,土壤存在酸化趋势;土壤全效养分以幼龄林时最高,中龄林、近熟林时达到最低;土壤速效养分中碱解氮在中龄林含量最高,而后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至成熟林时降至最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林龄增加而降低;空间分布上,土壤pH值随土层加深而升高,其他各养分指标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土壤上层较显著;所构建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880,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林龄与土壤养分综合指标间的关系;幼龄林(17a)、中龄林(26a)、近熟林(37a)、成熟林(48a)土壤养分指标综合得分分别为:0.945、0.069、-0.50、-0.509,幼龄林土壤养分最好,成熟林土壤养分最差。

    2019年11期 v.33;No.255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11 ]
  • 北京7号桃树(Prunus armeniaca)盛花期霜冻害指标试验研究

    许彦平;万信;贾建英;姚晓红;王晨冰;许赟恺;韩兰英;

    以北京7号桃树为研究对象,低温强度为主导指标、≤0℃温度持续时间为辅助指标,建立桃树盛花期霜冻害指标体系。采用大田试验,低温霜箱模拟,并结合霜冻历史调查资料分析的方法,得到北京7号桃盛花期花器发生轻霜冻(受冻率≤30%)、中霜冻(受冻率31%~60%)、重霜冻(受冻率61%~80%)和特重霜冻(受冻率≥81%)不同强度霜冻灾害的温度指标分别为最低气温≥-1.8、-1.9~-3.2、-3.3~-4.1、≤-4.2℃;气温≤0℃持续时间分别为≤2.6、2.7~5.2、5.3~7.0、≥7.1h。

    2019年11期 v.33;No.255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16 ]
  • 汉敦煌郡文化空间体系的构成及其历史环境的整体性解析

    冯斌;陈晓键;王录仓;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文中首先诠释了两汉时期敦煌郡文化空间体系是由军事防御体系、郡县乡里体系、邮驿体系和丝路古道构成的。然后,结合汉时期敦煌历史空间环境特征和成因,提出文化空间体系是历史环境作用下的产物,历史环境是文化空间体系生成的条件,从而阐明了文化空间体系与历史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研究不仅说明了文化空间与历史生成环境是紧密联系的,而且阐明了文化空间遗存保护中应当重视历史环境的推演和再生,应当探索文化空间遗存及其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方法。

    2019年11期 v.33;No.255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