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环境认知、榜样效应对半干旱区居民亲环境行为影响研究

    黄蕊;李桦;杨扬;于艳丽;

    居民亲环境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文中以半干旱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213份居民调研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认知、榜样效应与其他因素对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认知、榜样效应是影响居民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且正向影响居民亲环境行为;环境敏感度、社交媒体、环境状况、政府行为评价、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等因素对居民亲环境行为均有正向影响。

    2018年12期 v.32;No.24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3 ] |[下载次数:1991 ] |[引用频次:65 ]
  • 环境公平感知对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的影响研究——来自陕、甘、晋、皖、苏5省1023个农户的微观调查

    赵连杰;南灵;李晓庆;刘妙品;

    文中基于陕西、甘肃、山西、安徽及江苏5省1023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结合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环境公平感知对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的影响,并分析了代际环境公平感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区域环境公平感知和代际环境公平感知对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群体环境公平感知对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2)代际环境公平感知在区域环境公平感知与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但在群体环境公平感知和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之间具有较强的中介作用;3)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农户耕地利用碳减排意愿的关键因素。建议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户环境责任意识,建立耕地利用碳减排补偿的长效机制;并通过开办田间学校等方式提高农户教育水平,加强农户参与耕地利用碳减排的意愿。

    2018年12期 v.32;No.24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1021 ] |[引用频次:21 ]
  • 城市居民雾霾认知与防治意愿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马志越;王金营;王朋岗;

    雾霾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关于环境社会问题的探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环境关心角度来测量保定市城市居民的雾霾认知与雾霾防治意愿。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雾霾基本认知不清,有一定的雾霾成因认知与雾霾来源认知,雾霾危害认知较高;城市居民虽然有较好的大气环境态度与雾霾防护行为,但是对环境治理参与度较少;城市居民虽然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接受程度较好,但是对政府治理雾霾信心不足。文中提出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治理决心来解决雾霾问题,同时民众应提高雾霾认知水平,广泛参与到防治雾霾的行动中。

    2018年12期 v.32;No.244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3 ] |[下载次数:1107 ] |[引用频次:21 ]
  • 中国家庭居民饮食行为碳消费时空演变及其集聚特征分析

    曹志宏;郝晋珉;

    食物是家庭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结构与方式快速演变,其消费行为转变对环境碳环境的影响开始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文中基于居民饮食消费行为直接相关过程,从食材原料、烹饪加工和储藏保鲜3个主要方面,分析我国城乡居民饮食碳消费的时空演变及其集聚特征,经过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就其数量而言,我国居民人均饮食碳消费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5年全国居民饮食碳消费总量达16537.54万t,相当于其全年能量碳消费总量的6.21%;就其结构而言,食材原料在居民饮食人均碳消费中的比例为56.34%,地位重要但在居民饮食人均碳消费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得储藏保鲜碳消费量增长显著,而受文化影响我国烹饪加工碳消费量变化平缓;就城乡差异而言,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碳消费在数量上大致相当,但在消费量品质、结构演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就空间分布特征而言,全国各地居民饮食人均碳消费表现出民族性、集聚性和中部"塌陷"特征,其中人口数量是各地饮食碳消费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8年12期 v.32;No.244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下载次数:994 ] |[引用频次:7 ]
  •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CH_4、CO_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吕锦慧;武均;张军;王泳斌;张仁陟;

    提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LI-8100A便携式CO_2分析仪对2017年度不同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农田土壤为CH_4吸收汇,吸收通量波动范围为:0.010~0.080mg·m~(-2)·h~(-1);不同耕作措施农田土壤为CO_2排放源,排放通量波动范围为:0.039~0.273μmol·m~(-2)·s~(-1)。土壤CH_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极显著负相关。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各处理下全年CO_2和CH_4的综合GWP为T处理最高为1586.24kg(CO_2)·hm~(-2),各处理综合GWP排序为:T>TS>NTS>NT;但NT与NTS无显著差异,因此,实行免耕处理对温室气体具有减排效应。

    2018年12期 v.32;No.24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32 ]
  • 乌鲁木齐居民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认知度分析

    王文娟;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也是衡量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文中选取"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乌鲁木齐为研究区,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形式开展了问卷调查,运用公众参与理论和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乌鲁木齐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过程参与和有效表达。研究结果:1)居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不高,表示非常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受访者分别为19.04%、42.57%;2)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学术背景对居民生态文明认知度有一定影响,民族及收入对生态文明认知度的影响较弱;3)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政府对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对当地居民生态文明认知度及参与度影响显著;4)61.2%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个人作为切入点,协调地区人文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18年12期 v.32;No.24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9 ]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7 ]
  • 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生态移民工程效果探析——基于陕南599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

    李健瑜;陈晓楠;

    近年来,中国的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农村民生工程的投资。作为涵盖生态、扶贫、安居、就业等多目标的典型民生工程-生态移民工程,探究其实施效果并审视相关政策的得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研究基础,选取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典型村进行调研,比较不同迁移特征对于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并从整合和量化后的生计资本出发,运用多元Logit模型研究工程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移民户的生计资本平均水平略高于非移民户;生态移民工程虽然导致农户的自然资本受损,但对农户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都有一定的提升。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风险应对策略选择最显著的因素,自然资本次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风险应对策略选择最不显著的因素。

    2018年12期 v.32;No.24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6 ] |[下载次数:1267 ] |[引用频次:60 ]
  • 劳动力外流与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选择——以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为例

    王博;朱玉春;

    利用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南和山东5省(自治区)1600户农户的社会调查数据,运用二值选择模型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及自然、经济、制度框架内的其他因素对农户选择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家庭外出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重对农户选择参与村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及维护的意愿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同时发现,自然条件、经济和制度规则因素对农户选择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建议培育村庄新型集体行动主体和注重农民异质性的凸显是成功实现村庄集体行动的关键。

    2018年12期 v.32;No.24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下载次数:1043 ] |[引用频次:22 ]
  •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城市住宅地价空间分异规律研究——以石家庄市城区为例

    刘艳清;葛京凤;李灿;刘欣;

    针对住宅地价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异规律问题,该文以2007~2016年石家庄市城区住宅项目土地出让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及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分析了石家庄市城区住宅地价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趋势面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探索城区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城区住宅地价总体上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距离尺度不同,城市住宅地价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随着相关距离的增大,自相关性逐渐减弱;住宅地价变异函数表现出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不同方向有不同结构特征,空间自相关尺度为7300m;2)石家庄市城区住宅地价空间分异规律显著,既有连续性,也存在差异性和变异性,高地价区凸向裕华区和新华区。

    2018年12期 v.32;No.244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下载次数:1240 ] |[引用频次:31 ]
  • 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黑龙江省401份农户的调查数据

    周敏;匡兵;黄善林;

    基于黑龙江省401份农户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影响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公因子包括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劳动力资源禀赋、家庭耕地资源质量、农业生产重要程度、农户社会保障程度、农地流转环境和区位条件与耕地规模;2)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家庭耕地资源质量和农业生产重要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意愿,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缩小农地经营规模意愿;农户社会保障程度和农地流转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其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意愿。提出制定向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的农机补贴政策;强化土地综合整治的作用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将农业补贴发放与农地脱钩;构建精准化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2018年12期 v.32;No.24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0 ] |[下载次数:1032 ] |[引用频次:23 ]
  • 干旱区生态移民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王鹏;王亚娟;刘小鹏;温胜强;

    以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区为例,以1995、2000、2005、2010和2015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模型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红寺堡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红寺堡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草地面积下降最明显;耕地、水域面积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研究期间呈现出先减后增的"V"型变化趋势,且其变化幅度逐年增大;沙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研究始末变化不大,但研究期内波动变化较为显著。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看,各个时期内红寺堡移民安置区各种土地利用有所差异,但总体看来,建设用地、林地以及耕地等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红寺堡移民安置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景观稳定性度上升,斑块越来越离散化,复杂性增大。由此可看出红寺堡移民安置区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景观异质性下降,景观形状不断趋向于复杂化。

    2018年12期 v.32;No.24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5 ] |[下载次数:892 ] |[引用频次:27 ]
  • 种植业不同经营主体耕地生产效率研究——基于关中24个旱作农业高产县(区)的调查数据

    杨朔;郭春香;赵国平;李世平;

    基于关中地区24个旱作农业高产县(区)2016年和2017年615个不同类型种植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调查数据,并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引入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对不同经营主体的耕地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在大田作物生产中优势明显,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较高,耕地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由于土地自然条件、经营规模,劳动力素质等生产要素禀赋的制约,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在经济作物生产中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小规模农户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规模农户将长期共存。

    2018年12期 v.32;No.244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826 ] |[引用频次:25 ]
  • 贸易开放视角下国内外羊毛价格动态传递效应分析

    丁存振;肖海峰;

    基于2003年1月-2017年6月国内外羊毛市场月度价格数据,在控制供需因素的前提下,通过TVP-VAR模型分析了国内外羊毛价格的动态传递效应。结果表明:国内羊毛市场与国际羊毛市场融合程度较高,国内外羊毛价格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国际羊毛价格与国内羊毛价格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特征;国际羊毛价格对国内羊毛价格的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03-2010年的低影响阶段和2011年以后的高影响阶段;国内羊毛价格对国际羊毛价格的影响总体呈先波动下降后波动上升的"V"型变化趋势;中新自贸区和中澳自贸区的建立提升了国际羊毛价格对国内羊毛价格的影响,但国内羊毛价格对国际羊毛价格的影响未出现显著变化。

    2018年12期 v.32;No.24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 阿克苏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及其稳定性分析

    魏光辉;张洛晨;姜振盈;薛联青;

    以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平衡原理构建绿洲耗散型水文模型,结合1960-2010年水文气象数据,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适宜绿洲规模和适宜耕地面积。结果表明:当前来水条件下,阿克苏河流域天然绿洲适宜规模约为1.37×104km2,人工绿洲适宜规模约为0.41×104km2。阿克苏河流域绿洲长期处于退化的不稳定状态,绿洲实际面积远大于绿洲适宜面积。研究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耗水机理对合理配置有限的水土资源,保持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18年12期 v.32;No.244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16 ]
  • 焉知"石田"非"砂田"——与《"石田"非"砂田"-兼论陇西高原砂田的起源》一文商榷

    赵彦风;

    砂田是源于甘肃陇中地区的一种土地耕作方法,具有蓄水保墒、压沙压碱等耕地保护作用。通过对史料的解析,文中认为徐臣攀等"‘石田’非‘砂田’"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同时其认为甘肃砂田起于清初的观点也并非创见,只是对前人观点的因袭。前凉时期"石田"应属于现在砂田的早期形态,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予以逐步改进,清末以来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克服了砂田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方成今日之砂田分布格局。

    2018年12期 v.32;No.24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2 ]
  • 距离权重与品位分布对距离幂次反比法的影响

    刘占宁;宋宇辰;孟海东;于晓燕;

    研究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借助曼哈顿距离、欧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及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形式计算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Ni和Mg O品位估值,研究距离权重、样品分布对估值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研究给出了闵可夫斯基距离权重时估值偏差的变化规律,即闵可夫斯基距离幂次(p值)小于11时估值效果相对稳定,幂次大于11时估值效果逐渐变差;研究扩充了距离幂次反比法的距离权重计算方式,给出了一种新的提升估值准确性的途径,根据需求选择距离权重计算方式。此次研究中,闵可夫斯基距离幂次为3时估值效果最好,此时,Ni和Mg O品位均值偏差分别为-3.77%和-2.99%。

    2018年12期 v.32;No.244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4 ]
  • 亚洲中部干旱区主要绿洲滴灌技术适宜性分析

    赖先齐;王江丽;程莲;帕尼古丽·阿汗别克;张伟;

    自石河子1996年在棉花种植中引进膜下滴灌技术成功后,滴灌技术在新疆迅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后又被推广到甘肃、青海等干旱区绿洲。除此之外,我国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干旱区绿洲上也合作开展了相关试验和示范。而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滴灌技术作为一项既节水增产、又能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在亚洲中部干旱区主要绿洲有着很大的推广潜力。但该区域范围较大,不同区域适宜推广滴灌技术的程度如何,尚缺乏定量研究和全面分析。文中在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中亚天山南北-新疆天山南北-祁连山南北(青海、甘肃)区域绿洲"一带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应用"滴灌设备理论利用率"作为主要指标,分析滴灌技术在研究区域的适宜性及应用前景,结果显示:新疆天山北面山前平原绿洲、甘肃祁连山北面山前平原绿洲适宜滴灌;南疆及柴达木盆地西、南部非常适宜滴灌;中亚天山北面山前平原绿洲种植一季冬小麦,目前不适宜采用滴灌技术,而甜菜等秋熟作物基本适宜采用滴灌技术。另天山南面塔吉克斯坦谷地适宜滴灌,很有潜力;中亚、新疆、甘肃及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沙漠内绿洲均非常适宜滴灌。在"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指导下,中亚天山西面广阔沙漠内的绿洲将成为试验、推广滴灌技术的主要区域,潜力巨大。

    2018年12期 v.32;No.244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9 ]
  • 蒙古高原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及地形影响

    包勇斌;张继权;来全;包玉海;佟斯琴;

    基于ECMWF再分析数据,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森斜率,对蒙古高原1980-2015年积雪季雪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尺度变化上,1980-2015年蒙古高原积雪深度以0.25mm/a的速率持续增加,尤其2000年后增加幅度更大,而无明显的突变特征。月尺度变化上,雪深从10月开始增加,次年1-2月达到最大值,3月气温回升积雪开始不同程度地消融。空间尺度上,蒙古高原北部、西北部及东北地区的雪深较深,西南地区雪深常年较浅。雪深的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有着直接联系。总体上,雪深与高程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5,且随坡向、坡度和曲率变化而变化。东南坡、坡度5-10°间及凹凸区域(|曲率|>0.01)更有利于积雪。因此本研究可为牧区雪灾防灾及牧草返青期估算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12期 v.32;No.244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1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0 ]
  • 冰雹发生的天气环境条件及识别指标

    郑旭程;达布希拉图;苏立娟;樊茹霞;方晓红;于水燕;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结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09-2015年防雹作业点降雹记录,分析冰雹发生的天气环境条件,探讨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冰雹发生时,总指数在48℃以上,对流有效位能较大,SI或LI小于1,假相当位温垂直递减率(850h Pa-500h Pa)大于6℃,温度垂直递减率(850h Pa-500h Pa)在29℃以上,0℃层高度为3.8-4.4km(5月与9月为3.1-3.8km),-20℃层高度为7.1-8.0km(5月与9月为6.0-7.0km),0℃到-20℃层厚度维持在3.0-3.6km之间。850h Pa相对湿度在20-60%之间,700h Pa与500h Pa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各物理量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冰雹的强弱。在对冰雹天气环境进行诊断时,应选择物理意义明确的基本物理量。

    2018年12期 v.32;No.24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9 ]
  • 明清时期汾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

    张婧;赵海莉;

    通过对明清时期汾河流域水旱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运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明清时期汾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明清时期汾河流域发生水灾116次,平均4.12年发生一次;旱灾87次,平均5.86年发生一次。水旱灾害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其中1641-1662和1830-1911年为快速上升阶段,1662-1746年和1767-1830年呈现波动变化。(2)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的水旱灾害呈现显著季节性特征,水灾集中在夏秋季,其中夏季发生频率为53.3%,秋季发生频率为46.5%;旱灾发生持续时间比较长,其中单季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为52%,集中发生在春季;其次双季连旱发生频率为36%,主要集中于春夏连旱;三季和四季连旱也有发生。(3)水旱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主要集中分布于太原、晋中、吕梁三市及其所辖的县(市);以整个流域来看,集中于汾河流域的中下游,其中汾河流域中游的文峪河、磁窑河和潇河支流为水旱灾害发生集中的地区(市)。(4)明清时期汾河流域水旱灾害,以一般性灾害为主。在1468年之后,水旱灾害分别存在50年、70年、150年、300年一个周期。

    2018年12期 v.32;No.244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7 ]
  • 1981-2016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沙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核真;周刊社;多杰桑珠;格桑;郭艺楠;

    利用1981-2016年雅鲁藏布江流域11个气象站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日数观测资料,分析风沙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雅江流域风沙日数以大风为最多,其次是扬沙和沙尘暴,浮尘最少。流域内有两个风沙天气的高值区,一个位于上游的拉孜,另一个位于中游的浪卡子,年风沙日数都在50天以上;近36a年雅江流域风沙日数明显减少(11.2d/10a),且呈逐年代减少趋势;风沙日数春季减幅最大,其次是冬季;冬季降水量与风沙日数为正相关,其他时段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风沙日数反相关。雅江流域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在抑制大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同时,又使浮尘天气有所增多。

    2018年12期 v.32;No.244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1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14 ]
  • 巴丹吉林沙漠车日格勒湖水深分布与水温分层特征

    李克祖;曹乐;孟令群;刘学全;闫冬鸣;

    为了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车日格勒的湖底地形结构、温度分层特征及成因,于2016年6月1日对车日格勒5条剖面上66个测点进行水深、水温和电导率测量。结果表明:(1)车日格勒整体呈浅碟状,最大水深8.20m,湖底中部存在东西向隆起,将湖盆分为南北两个平坦的小湖盆;近岸水域存在不同规模的钙华陡坎。(2)湖水垂直变化的分层特征明显:混合层由湖面到水下3m,水温、电导率相对均匀;水深3~4m为相对高温区;4m以下为温跃层,平均梯度值达3.5℃/m,湖底水温仅10.5℃,电导率随水深增加而变大,平均梯度值8.264(m S/cm)/m。对比8月9日测量结果,混合层厚度增至6m,水体温度升高5~6℃。湖泊分层主要受太阳辐射、气温、风力、湖水电导率差异影响,淡水补给作用、湖盆结构次之。两期数据显示车日格勒为半混合湖泊,确定其混合类型仍需对水温、电导率、水位等参数进行常年全剖面观测。

    2018年12期 v.32;No.244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0 ]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5 ]
  • 石羊河流域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李生潜;张彦洪;马雁萍;王磊;穆红文;

    恢复地下水位,是石羊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关键。文中根据2003-2017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Arc GIS软件,研究石羊河流域治理以来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评估流域治理效果。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年内变化呈季节性波动,并因地区而异。青土湖年内水位变化缓慢,年末水位较高;民勤-武威盆地波动较大,夏秋降幅较深;金川-永昌盆地春季水位较高,治理后水位降低,波动减小。流域治理以来,青土湖地下水位持续回升,中游凉州-民勤盆地止跌回升,金川-永昌盆地连年下降并趋于稳定。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动态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地下水动态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还没有回升到天然植被正常生长的埋深要求,应继续做好流域后续治理。

    2018年12期 v.32;No.244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847 ] |[引用频次:38 ]
  • 京津冀产业升级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结构调整研究

    颜明;贺莉;孙莉英;裴亮;

    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是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水资源利用是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条件。收集整理了京津冀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从业人员数、人均年收入和水资源利用量等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不断增加的从业人员数量;高速的经济发展并未导致水资源取用量的不断增加,而是总量略有减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用水结构的相应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的取水量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及其它用水量逐渐增加。受地域水资源总量的限制,未来的水资源取用量将维持在目前水平,有限的水资源使得节水技术、水转化技术和重复利用等手段需要继续推广和深化。

    2018年12期 v.32;No.244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3 ]
  • 干旱区轻度盐碱化滴灌棉田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周田田;韩冬梅;马英;宋献方;张应华;

    基于基质势调控的滴灌模式能够实现精准灌溉并有效淋洗盐分,但深层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如何变化,是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础。文中以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的轻度盐碱化棉田为例,基于土壤基质势调控下的膜下滴灌水分观测试验,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灌溉入渗的影响深度主要为0~150cm,150~250cm受灌溉入渗的影响较小,250~350cm受地下水毛细作用补给。试验期间灌溉水没有补给到地下水,地下水反而通过毛细作用补给包气带。从花期后期、铃期前期和中期,到铃期后期,地下水补给量分别为13.1mm和17.9mm,占包气带所有水分补给来源的比例分别为6.5%和74.2%。

    2018年12期 v.32;No.244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9 ]
  • 酸枣幼苗光合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响应

    麻云霞;李钢铁;张宏武;蓝登明;姚庆智;冯斐;

    文中以1a生酸枣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酸枣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酸枣生长减缓,生物量积累逐步减小,生物量优先向根系分配,根冠比显著增大;2)干旱胁迫抑制了光合色素合成,且叶绿素a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比叶绿素b敏感;3)酸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以及蒸腾速率(Tr)呈现下降趋势,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逐渐上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4)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还原糖(SS)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增加的相对幅度为Pro>SS>MDA。总体研究结果证明:干旱胁迫下酸枣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它们均能调节自身的叶绿物质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等一系列生理学指标主动适应干旱逆境,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

    2018年12期 v.32;No.244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40 ]
  • 干旱区雨养多枝柽柳茎干液流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李双;杜建括;肖洪浪;

    为探究干旱区雨养柽柳茎流速率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对多枝柽柳茎干液流速率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天气条件下,柽柳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进程明显不同;气象因子对柽柳液流影响依次为太阳辐射>水汽压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回归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不同月份柽柳液流速率变化。2)柽柳上、下午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变化呈非对称性,拟合结果在P<0.01的显著水平上R2均达0.930以上。3)夜间,柽柳维持着较稳定的低速液流,其量占全天液流量的3.92%~13.53%,且约有50%用于植物夜间蒸腾。

    2018年12期 v.32;No.244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8 ]
  • 某典型化肥厂污染场地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吕晓立;韩占涛;张海岭;孔祥科;宋乐;李海军;

    为了解典型化肥厂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对我国北方某化肥厂区进行场地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该场地已经有大量氨氮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厂区浅层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为氨氮和氰化物。地下水中氨氮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100%,氨氮最大检出浓度达578mg/L,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0.2mg/L)2890倍。氨氮重污染区域主要位于碳化车间、尿素合成车间、污水处理区和排污管线一带。氰化物超标点位于造气车间污水处理区。各生产车间的原辅料、产品的遗撒及槽罐、排污管线的跑冒滴漏是地下水中氨氮以及氰化物的主要来源。氨氮和氰化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污染场地地下水防污性能差是影响该场地地下水环境中氨氮和氰化物归宿的主要因素。

    2018年12期 v.32;No.244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15 ]
  • 环博斯腾湖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评价

    孙英;周金龙;曾妍妍;范薇;

    为研究环博斯腾湖地区(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82组地下水水样和15组河水水样检测数据进行污染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和河水水样有机污染物检出率分别为24.4%和6.7%,均无超标水样;研究区地下水水样未污染11组、轻污染8组、中污染1组,分别占地下水总样品数的13.4%、9.8%和1.2%。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点主要分布于焉耆盆地北部山前平原区、焉耆县内和博斯腾湖西北部平原区,个别分布于库尔勒市城区。环博斯腾湖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主要受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包气带岩性、地表水水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2018年12期 v.32;No.244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4 ]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13 ]
  • 多维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研究——以扎尕那村为例

    王耀斌;陆路正;魏宝祥;杨玲;刘秋霞;陈海龙;

    本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村为例,以贫困户家庭为研究对象,应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问题。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对贫困户的经济维度与资产维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并不能对贫困户的教育维度、健康维度和生活维度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也不会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在多维度贫困视角的整体上存在显著的减贫正向效应;贫困户家庭所在地的空间区位与交通条件对其减贫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

    2018年12期 v.32;No.244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3492 ] |[引用频次:99 ]
  • 甘青宁地区自助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优化

    刘骁啸;石培基;赵瑞东;陈喜东;张文敏;

    文中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甘青宁地区自助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提出优化建议,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对自助游空间网络进行了细化定量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旅游网络优化及跨域旅游研究提供参考。结果发现:1)甘青宁地区自助游网络发育不完善,密度较低,分区间呈现"凝聚子群"关系模式;2)城市按节点功能来划分为四个等级,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特征;3)旅游流在空间上表现北密南疏、以兰州为核心和廊道与环线型相结合的特征;4)通过完善旅游设施、优化交通网络和加强跨行政区的城市合作,来构建甘青宁地区一体化自助游网络空间体系。

    2018年12期 v.32;No.244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791 ] |[引用频次:24 ]
  • 山西省古代八景中的景观类型及特点

    张力力;贾文毓;

    通过对山西省各个市县"八景"资料的查阅整理,选取四字"八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参照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分类学,对山西省"八景"景观进行了分类与特点归纳:"八景"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类景观包括天文气象类、时间类、地貌类、水文类和生物类,人文类景观包括建筑设施类和人类活动类。"八景"景观特点为:主客结合、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多元联合呈现。山西省"八景"景观的成景规律,对于山西省旅游业的更好发展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2018年12期 v.32;No.244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