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农地确权、资产专用性与农地流转

    林文声;陈荣源;王志刚;

    农户在农地确权后并不必然进行农地流转,这与产权理论和政策预期存在明显差距。文章构建了"农地确权-资产专用性-农地流转"的理论框架揭示其内在机理,并采用2015年吉林省9市1444个样本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本身显著促进农户转出农地;农地确权强化了资产专用性,进而抑制农户转出农地;农业资产、人力资本、土地资产专用性和土地依附程度显著抑制农地转出,而社会资本专用性则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2017年10期 v.31;No.23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799 ] |[引用频次:18 ]
  •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农户认知与意愿——基于河南省324户农户调查的分析

    翟彬;梁流涛;

    文中以河南省三县市324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河南省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农户的认知与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预期乐观,对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关注度最高;耕地资源安全风险与各类以地生财的投机和短视行为风险,是农户在入市过程中最为担心的风险因素;影响农户参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农户家庭的农业依赖度、农户风险喜好以及对流转入市预期的满意度。本研究以期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微观视角的参考。

    2017年10期 v.31;No.230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1363 ] |[引用频次:36 ]
  • 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

    初雪;陈兴鹏;贾卓;李晨曦;

    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采用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协调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生态子系统得分最高,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较低,全县始终为经济滞后型的发展类型;耦合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耦合协调系数,反映了崇信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较好,而综合发展水平欠佳的局面。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是社会水平和生态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系统中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事业对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具有支撑作用,而生态系统中工业污染和治理是制约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崇信县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研究结果对于欠发达地区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7年10期 v.31;No.230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663 ] |[引用频次:24 ]
  • 农民土地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玉娇;陈英;刘洋;路正;

    为深入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农民土地价值观为出发点,确定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体系,基于武威市一区两县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耕地利用效率,回归分析农民土地价值观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民土地价值观划分为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和土地权利观具有理论意义。土地为本观、土地亲和观和土地致富观每增加一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相应提高0.094、0.071和0.116个单位,说明这三种价值观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民土地价值观增加一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提高0.316个单位。因此,应正确把握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土地价值观,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合理依据。

    2017年10期 v.31;No.230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7 ]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33 ]
  • 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佟艳;牛海鹏;樊良新;李瑞华;

    闲置宅基地退出是实现耕地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握农户的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至关重要。文中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河南省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性,高城镇化率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低城镇化率地区,丘陵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平原地区。其中,"对退出结果的预期"、"生计类型"、"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度"、"家庭年收入"、"闲置宅基地数量"与农户退出意愿均呈显著正相关;"附属建筑新旧程度"、"家庭规模"、"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与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尊重农民意愿、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户的退出意愿,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有序的退出。

    2017年10期 v.31;No.23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1331 ] |[引用频次:63 ]
  • 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差异性及其机理分析

    毛春悦;上官彩霞;冯淑怡;

    基于对江苏省、河北省50个乡镇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元Probit模型,对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差异性所在及其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宅基地置换主要采用置换商品房、置换小产权房以及置换宅基地三种模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土地稀缺程度、农地流转稳定程度、非农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稳定程度是导致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土地稀缺程度、农地流转稳定程度、非农就业机会以及社会保障稳定程度较高的地区,倾向于采用置换商品房模式进行置换;反之,则倾向于采用置换宅基地模式进行置换。因此,在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时,应因地制宜,综合衡量选取适宜的宅基地置换模式,保证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农民的置换福利性不受损失。

    2017年10期 v.31;No.230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18 ]
  • 城市住宅地价变化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石家庄为例

    刘超;梁彦庆;李博翀;葛京凤;赵莉;

    定量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宅地价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城市住宅地价的合理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剖析城市地价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各影响因素与城市住宅地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厘定,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住宅地价的变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影响效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大。经济发展水平的间接通径系数最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通过作用其他各方面因素来影响住宅地价的发展。2)从直接效应看,房地产市场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住宅地价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大,从间接效应看,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变化对住宅地价的间接影响效应较大。3)城市规模与潜力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在各个影响因素中均最小,对住宅地价的影响较弱。

    2017年10期 v.31;No.23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3 ]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21 ]
  • 西安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聚居研究

    薛东前;贾金慧;罗正文;马蓓蓓;

    利用西安城市居民收支状况调查数据,采用隔离指数、贫困熵和空间自相关等计算方法,从三个时间断面(1990、2000和2013年)研究西安城市贫困阶层聚居的时空演化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时间上,西安城市贫困阶层聚居表现出阶段化的特征。空间上,贫困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区、"三环线"附近及部分中心区,贫困阶层聚居正经历着由"城市边缘的传统贫困聚居区"向"城市边缘的传统贫困聚居区+内城衰退区"的空间转移。西安城市贫困集聚空间的转移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城市再生与更新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7年10期 v.31;No.23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4 ]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12 ]
  • 内蒙古自治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与潜力评价

    闫岩;张迪;赵国春;陈思雨;汪旭;

    立足内蒙古地热地质条件,分析了全区地热田分布规律、形成机理,进行全区地热资源量计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针对不同地热区和热储类型确定了隆起山地对流型和山前平原、沉积盆地型地热田两种类型的计算方法与参数进行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内蒙古地热资源总量为1.99×1016k J。实际开采热量4.60×1011KJ/a,可替代的常规能源量2.6×104t/a,可减少CO2气体排放量6.24×104t/a、可减少SO2气体的排放量443.89t/a,可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量156.67t/a,可减少悬浮质粉尘208.89t/a,可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以每年多少吨煤渣计量)2.62×103t/a。

    2017年10期 v.31;No.230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2 ]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9 ]
  •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表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于一雷;宋献方;郭嘉;李胜男;韦玮;宋香静;马牧源;李肖夏;赵娜娜;

    黄河三角洲处于海陆交错带,开展地表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认识水化学演化和水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对主要地表水进行样品采集、现场测试和室内分析。结论如下:水体均为碱性,地表水化学空间变异明显,黄河水到近海水体表现为从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的过渡;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超标参数为总磷、硝态氮、氯离子和硫酸盐。综合多元统计、Gibbs图及离子关系分析,得出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其次为人类活动因素。前者包括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方解石和盐岩的溶解)、蒸发结晶和海水入侵混合作用;后者包括生活污水、采油、炼化废水因素以及氨氮硝化作用,导致有机物及氮磷含量升高,需对后者的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7年10期 v.31;No.23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7 ]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13 ]
  •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赵江涛;周金龙;梁川;尹钟;钱立;鲍正德;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呈碱性环境,用PHREEQC软件中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此演化机理做了水-岩作用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浅层承压水及深层承压水在地下水流动方向上由上游至下游的演化过程中基本以石膏、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解;白云石等的沉淀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从研究区上游往下,水中矿物相迁入、迁出的数量逐渐增大,水-岩作用逐渐增强。得到的结论有:矿物相的溶解析出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共同控制着演化,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由浅至深阳离子交换作用越来越强烈;各模拟路径物质转移量阳离子交换作用比溶解沉淀作用多2~5个数量级,说明阳离子交换作用强于溶解沉淀作用。

    2017年10期 v.31;No.230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0 ]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28 ]
  • 基于地统计学的伊犁河谷西部霍城县平原区地下水特征空间变异性分析

    史志广;姜纪沂;赵振宏;尹鹏浩;耿宏志;

    运用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伊犁河谷西部霍城县平原区地下水化学及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CO_3~-和Ca~(2+)是主要的水化学特征离子,含量稳定;从山前到下游平原区水化学分带性较明显,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渐变为HCO_3-SO_4-Ca型,最终过渡为HCO_3-SO_4-Ca-Mg型;地下水埋深和TDS主要受以自然条件为主的结构性因素影响,表现为强空间变异性,变异曲线分别符合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埋深的空间分布更为均匀连续,自北向南呈带状变化;TDS与埋深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相关性,高矿化度区均分布在地下水的浅埋区。

    2017年10期 v.31;No.23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4 ]
  • 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卫宁平原地下水沿河排泄

    王雨山;刘蕴;龚磊;程旭学;

    定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是管理和利用流域水资源的基础。通过在卫宁平原沿河采集36组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基于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地下水和黄河的转化关系。建立了一维溶质对流运移方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以Cl-和EC为拟合指标计算了地下水沿河排泄强度。结果表明:枯水期地下水以向黄河泄流为主,总排泄量为7.48m3/s,占黄河流量的2.13%。地下水排泄具空间变异,存在两段地下水强排泄区。水化学示踪模拟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地下水沿河排泄及其空间变异,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水量均衡要素的完备性和取样密度是影响评价精度的主要因素。

    2017年10期 v.31;No.23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0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AHP-IE-MEA模型的矿山生态安全风险预警

    丁日佳;张亦冰;

    基于对矿山生态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找出了风险预警的关键环节,通过指标筛选构建了矿山生态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划分了各指标的五级预警区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AHP-IE-MEA预警模型,最后把该模型应用在神东集团所属的三家煤矿,测算其生态安全风险预警等级。实证分析表明:M1矿处于四级预警,M2和M3矿处于无警情状态。研究表明,指标体系和AHP-IE-MEA模型适合于矿山生态安全风险预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该方法的提出将为测算矿山生态安全风险等级提供参考。

    2017年10期 v.31;No.23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676 ] |[引用频次:13 ]
  •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暴雨变化及其与城镇化因子关系的初探——以美国、欧洲、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例

    孔锋;史培军;方建;吕丽莉;

    极端降水事件导致的严重灾害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与极端降水之间的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之一。文中通过对比1981-2010年美国、欧洲、中国、巴西和印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来分析在不同城镇化发展速度国家的暴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在这五个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增加趋势,并且整体上在中国、巴西和印度的增加显著高于美国和欧洲。基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气海洋等气候因子不能完全解释暴雨在五个地区的增加趋势。因此,文中引入国民生产总值(GDP)、城市化率(UR)和黑炭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作为快速城镇化的表征因子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做相关和散点图,结果表明在GDP、UR和AOD增长速率较快的中国、巴西和印度,暴雨雨量、暴雨雨日和暴雨雨强与GDP、UR、AOD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美国和欧洲。因此,城镇化发展速率越快,越有可能触发大面积暴雨的显著增加。

    2017年10期 v.31;No.230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4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6 ]
  • PRECIS模式对新疆降水变化情景的模拟分析

    张延伟;王雯雯;葛全胜;魏文寿;

    利用ERA40再分析数据作为边界条件驱动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式,对新疆年季降水量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西北、西南到东南逐渐减少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还可模拟出整体的新疆年降水、冬季降水和夏季降水均有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A2与B2情景下(2020s、2050s、2080s)年降水、冬季降水和夏季降水变率均有很大增加,随年代际的变化其降水变率的增加幅度变化也很大。这与新疆暖湿转型结论相互印证。

    2017年10期 v.31;No.230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3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2 ]
  • 清代华中地区干旱灾害时间特征及成因分析

    徐梦雅;毕硕本;武玮婷;鲁颖;万蕾;

    基于清代(1644-1911年)华中地区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启发式分割算法和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函数等方法,分析华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清代华中地区旱灾发生频繁,共208年次,占总年数的77.6%,其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华中地区旱灾于1694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旱灾频率明显减少。3)华中地区旱灾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存在2.6a、9.7a、21.6a、29.4a和102.1a的周期,其中9.7a和21.6a的周期与太阳黑子周期相一致。4)交叉小波分析表明太阳黑子数与华中地区旱灾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2017年10期 v.31;No.230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1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5 ]
  • 干旱区典型绿洲地表温度昼夜变化特征研究——以于田绿洲为例

    王云燕;姜红涛;江红南;

    文中利用2012年长时间序列MODIS地表温度产品,以于田绿洲为例进行干旱区地表昼夜温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合MODIS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表昼夜温差的长时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绿洲地表昼夜温差在0-40℃之间,其年均值小于25℃,而对于地表昼夜温差范围在0-60℃荒漠区其年均值大于25℃;并且绿洲-荒漠交错带呈现出明显的锯齿状效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昼夜温差值的大小依次是未利用土地、林地、草地、耕地及建设用地。尽管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昼夜温差有较大影响,但是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并未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明显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似的地表昼夜温差时序特征。相比于Terra卫星,Aqua卫星观测数据能够更好的反映地表昼夜温差的变化特征。

    2017年10期 v.31;No.230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2 ]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3 ]
  • 基于MCI指数的东北地区1961-2014年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冯冬蕾;程志刚;吴琼;朱津辉;曲骅倩;李吉;

    文中利用东北地区208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4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计算公式,并且依据当前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对干旱过程及干旱强度进行定义。分析东北地区近54年来发生干旱过程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春季是东北地区干旱发生的主要季节;东北平原地区干旱严重;而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受干旱影响最小。近54年来,东北地区发生干旱过程的年际强度变化上与干旱的范围年际变化特征基本吻合。通过REOF的时空分析,将东北地区大致分成三个区域模态:辽河平原模态,大兴安岭中部模态及三江平原模态,并且各模态中干旱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

    2017年10期 v.31;No.230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1 ]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17 ]
  • 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段利民;李玮;刘廷玺;罗艳云;Buren Scharaw;

    研究引起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流域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典型草原型流域-锡林河流域1970-2014年径流及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法、弹性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近45a来锡林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在1979、1986和1998年发生突变。1980-1986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6.57%;1987-1998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增加的贡献率高达91.46%,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仅为8.54%;1999-2014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66.16%。整体而言,人类活动是锡林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2017年10期 v.31;No.230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5 ]
  • 车辆行驶速度对机动车污染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肖翠翠;贾蕾;许志华;

    机动车污染排放主要是由车辆在道路中的行驶造成的,机动车在拥堵情况下所造成的污染排放会明显高于正常行驶状况。文中运用社会学调查抽样的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出租车票据对北京市目前道路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道路车辆行驶速度普遍偏低。同时,通过对北京市5个交通污染监控点的污染物排放实时数据的分析,得出行驶速度和交通污染排放的相关关系,运用MOVEs模型核算了提高车辆行驶速度所带来的减排效果,可以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经验,通过采取缓解交通拥堵的方式来有效控制路上移动源的排放。

    2017年10期 v.31;No.230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8 ]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草原碳汇协同管理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调查数据为例

    马军;马晓洁;

    环境问题的逐渐严峻,使得草原碳汇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草原碳汇单一的管理机制不再符合社会需求,社会力量的参与迫在眉睫。文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访谈、调研获得数据,运用协同管理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内蒙古地区调查的内蒙古草原碳汇协同管理网络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内蒙古草原碳汇协同管理活动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相互之间隐含的关系分布特点和规律,并对促进网络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我国草原碳汇协同管理效率提出相应的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发现:1)草原碳汇协同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元素,不仅在网络中拥有重要地位且承担着网络大部分的信息传递以及交流。2)整个网络的连通性较弱。3)网络凝聚度弱。

    2017年10期 v.31;No.230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下载次数:739 ] |[引用频次:14 ]
  • 京郊京白梨果园生产系统碳源/汇特征分析

    杨自立;顾慈阳;高同雨;

    作为一类农业生产系统,果园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孟悟村京白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对象,对其2015年度的碳源/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生产系统碳排放总量为7502.40kg Ce,强度为375.12kg Ce/hm2,灌溉消耗电能造成的碳排放占总量比例最高,为46.76%;系统内植被碳吸存总量为57979.02kg C,强度为2898.95kg C/hm2,果园套种作物对系统碳吸存贡献最大,占总量的79.47%;系统碳效率为7.73kg C/kg Ce。总体上,该生产系统为碳汇,具备较强的生产可持续性,同时,实施果树节水灌溉,借助雨洪利用工程减少果园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及合理套种林下作物,是进一步提升其节碳增汇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7年10期 v.31;No.230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2 ]
  • 21世纪以来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苏日古嘎;苏根成;闫慧敏;匡文慧;包正义;杨朝斌;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体现植被在自然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热点内容。文中以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获取研究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NPP数据,分别从NPP空间分布特征、特征值变化、NPP变化的空间格局和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等方面分析近15年来呼伦贝尔市NPP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市NPP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从西往东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呼伦贝尔市NPP取值范围主要集中在200-400g C/(m2·a),年均NPP为340.7g C/(m2·a),NPP取值>600g C/(m2·a)的面积虽然占比较小但有明显的增加趋势;(3)在2000-2015年期间,呼伦贝尔市NPP呈现出先略微下降后逐渐增加的趋势,西部草地区域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而其他区域略有波动但整体增加趋势;(4)从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结果来看,在2000-2015年期间,旱地与水田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天然草地呈现出逐渐减少趋势,其它植被类型的NPP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2017年10期 v.31;No.230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2 ]
  • 无芒雀麦苗期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综合评价

    田小霞;毛培春;孟林;郭强;

    采用温室模拟Na Cl盐胁迫试验方法,设置5种Na Cl浓度即0%(CK)、0.2%、0.4%、0.6%、0.8%,对5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叶绿素含量(Chl)、相对电导率(REC)、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Pro)等11项指标进行测定,对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无芒雀麦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耐盐综合评价值D值得出材料耐盐性排序:ZXY05P-171>ZXY05P-604>ZXY05P-629>ZXY06P-2592>ZXY05P-735,筛选出叶绿素含量(Chl)、脯氨酸含量(Pro)、过氧化物酶活性(POD)、丙二醛含量(MDA)4个无芒雀麦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5份材料耐盐性预测回归模型:D=-4.344+6.158Chl+0.076Pro-1.591POD-0.129MDA,为无芒雀麦苗期耐盐种质材料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17年10期 v.31;No.230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42 ]
  • 飞播沙拐枣成苗降雨量及基于该降雨量下的种子丸粒化技术探讨

    武志博;刘宏义;白莹;郝小雯;王文舒;马扎雅泰;薛旺;

    为解决沙漠区飞播造林过程中由于降雨量不足造成的"闪芽"现象,首先通过试验确定飞播树种沙拐枣成苗所需要的降雨量为15mm;然后通过完善丸粒化工艺、调整丸粒化配方的方法,控制丸粒化后的沙拐枣种子在一次降雨量达到15mm以上时裂解,达不到15mm不裂解,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沙拐枣的成苗率。结果表明:延长滚实时间到45min,低于15mm降雨量的裂解率降低到34.56%;当保水剂加在丸粒化的外层时,低于15mm降雨的裂解率降低到了14.17%;通过在丸粒化过程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物质,进一步提高了成苗率。通过改变丸粒化方法及配方,可以实现丸粒化沙拐枣种子只有在降雨量大于15mm才裂解并启动萌发,成苗率达到81.64%。

    2017年10期 v.31;No.230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8 ]
  • 干旱区绿洲大田玉米生产效率研究——以张掖市种植户为例

    蒋岱位;钟方雷;郭爱君;

    以干旱区绿洲农业典型区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例,在投入产出专项调查基础上增补调查内容,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县区大田玉米综合技术效率存在21.9%的提升空间,其中纯技术效率提升空间大于规模效率,说明种植技术运用程度低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小规模农户生产效率较高,大规模种植户可通过加大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规模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3)种植业收入、务工收入、温度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补贴收入、化肥农药用量、种植面积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

    2017年10期 v.31;No.230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0 ]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13 ]
  •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综合控制的研究与分析

    张德健;张向前;路战远;王玉芬;程玉臣;李娟;

    采用定点观察及踏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大豆田的杂草种类及其危害;设计6大处理,研究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的综合防除效果和草害水平。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大豆田主要分布的杂草有6科13种;6种杂草防除措施中,综合除草效果最佳。

    2017年10期 v.31;No.230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2 ]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3 ]
  • 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流失风险的影响

    乔志伟;洪坚平;方曌;李仕蓉;

    以实验室筛选的溶磷能力最强的磷细菌W37为试验菌株,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养分、油菜产量、磷吸附特性及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细菌可以提高复垦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和油菜产量;施用磷细菌后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Xm),吸附常数(k)都减小;磷细菌处理易解吸磷(RDP)、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EPC0)及磷素饱和度(DPS)呈增加的趋势,分别比M处理增加0.014mg·L~(-1),6.54ug·L~(-1),0.80%;通过估算复垦土壤Olsen-P、EPC0、DPS的环境风险值为28.52mg·kg~(-1),129.78ug·L~(-1),5.18%,本试验中磷细菌处理土壤Olsen-P、EPC0、DPS远小于风险值,因此复垦土壤上施用磷细菌对磷素流失风险影响较小。

    2017年10期 v.31;No.230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 基于云模型的西安市蔬菜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王晶;任丽;杨联安;杨煜岑;冯武焕;于世锋;吕爽;张彬;

    土壤肥力对于维持农作物生长和保障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综合考虑土壤肥力评价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引入云模型对西安市蔬菜区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取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利用逆向云、正向云算法获得每个指标的云模型;根据单指标云模型特征值和权重值,结合综合云算法得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云模型。结果表明:西安市蔬菜区土壤养分总体上属于中等偏高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偏高,碱解氮含量适中。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首要限制因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增施有机肥,高磷、高钾地区应限制磷肥、钾肥的使用,按需施用氮肥。科学评价土壤肥力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土壤特性和养分状况,精准施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质量。

    2017年10期 v.31;No.230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22 ]
  •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裴丙;朱龙飞;梁红艳;张军;杨喜田;孔玉华;

    为探明太行山干旱低山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修复的影响,以立地条件一致的3种典型32年生人工林为试验样地,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3种不同人工林型下土壤的脲酶(Urease)和蔗糖酶(Sucrase)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类型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呈现侧柏>刺槐>栓皮栎的变化趋势;2)各林地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呈弱碱性。3种林地类型中,侧柏林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都显著降低,且土壤总孔隙度、全氮(TN)和有机碳(T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此外,侧柏人工林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均显著高于栓皮栎和刺槐林(P<0.05);3)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与土壤性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含水率和速效磷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而蔗糖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干旱低山丘陵区侧柏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质量,在该区人工林培育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可适当扩大侧柏人工林的育林面积。

    2017年10期 v.31;No.230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29 ]
  •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部6省的微观数据

    杨晶;王君萍;王张明;

    利用西部6省450个农户的有效调查数据,从消费能力、消费保障、消费视野、消费观念和关联消费五个维度中共选取13个解释变量,构建关于西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购买汽车已经超越人均收入,成为影响西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首要因素;(2)西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以家庭决策为特征,并且在消费时呈现出较强的谨慎性;(3)与互联网的影响效果相比,旅游消费意识更依赖于生活观念和教育程度。

    2017年10期 v.31;No.230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下载次数:1300 ] |[引用频次:21 ]
  •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北京市居民对5A级景区旅游需求时空特征分析

    马丽君;郭留留;

    收集2015年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系数和重心模型,揭示居民对5A级景区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居民年内总旅游需求呈山岭形变化,季节波动明显;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W型、U型5个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居民的旅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为中心的东北偏好区、以故宫为中心的华北偏好区、以九寨沟为中心的西部偏好区和以泰山等景区为纽带的环形偏好带4个区域;居民旅游需求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旅东,夏游北,秋赏西,冬观南;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气候适宜性、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2017年10期 v.31;No.230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6 ] |[下载次数:1710 ] |[引用频次:8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