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

    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张钦;刘华军;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利用2002-2013年间全国342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农村与农业发展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测评了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2-2013年间,全国342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农业现代化平均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态势。2)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平原、山东半岛;中值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低值区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两侧及云贵高原、西南山区与青藏高原地带,这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耦合。3)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惯性,2002-2013年间,时空格局变化不大,显出很强的时空依赖性,因得益于20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2006年是一个波动的拐点。4)在城乡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信息化、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均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尤其是城镇化不仅加速了农村的土地流转,且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小农生产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转变,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2016年12期 v.30;No.22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1396 ] |[引用频次:61 ]
  • 省域异质性视角下中国能源绩效的测算与分析

    孙焱林;温湖炜;周凤秀;

    文中从能源节约和省域异质性的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了中国省域动态能源绩效指数,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研究表明:考虑省域异质性后,各省市的能源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节能技术进步是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效应突出,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中部地区以更低的速度获得能源绩效的持续改善,而西部地区能源绩效并没有明显改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绩效增长速度均呈U型演变态势。推动节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有效缓解中国能源供给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强化中国能源治理能力。

    2016年12期 v.30;No.220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4 ]
  • 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SFA全要素与单要素方法的比较分析

    李玉婷;刘祥艳;

    文中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三种收敛检验,对1997-2012年间各省、区域和全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并与单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向自身稳态收敛的趋势,而没有出现向共同稳态收敛的趋势。三大区域之间在工业能源效率上的差距没有随时间缩小的迹象,各地的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容乐观。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只有西部区域内部的差距显著缩小但却是低水平趋同,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2016年12期 v.30;No.220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2 ]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49 ]
  • 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研究

    陈妍;梅林;胡宇娜;

    文中采用产业结构熵、泰尔指数和偏移分享模型等相关经济学方法,对2000~2013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产业结构升级变化进行定量评价。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与城市转型历程相吻合,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一个曲折缓慢的过程,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中,2000~2003年,产业结构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2004~2009年间,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合理化水平加强,产业结构波动幅度变弱,2010年后,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与同时期全国三产产值增长平均水平相比,东北资源型城市整体产业升级速度较慢,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发展的波动性和阶段性深受国家经济体制机制的影响,完善不同层次的机制创新是加快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2016年12期 v.30;No.220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0 ] |[下载次数:1545 ] |[引用频次:53 ]
  • 雾霾约束下中国省际区间环境技术效率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区间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何枫;马栋栋;徐晓宁;

    文中首次将雾霾纳入环境技术效率研究框架,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区间模型,测算了2001-2012年雾霾约束下中国省际区间环境技术效率。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区间环境技术效率不高且在逐渐下降。区间DEA部分有效、有效、无效省份数依次减少。2)东、中、西部地区区间环境技术效率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不平衡发展态势。3)横截面各省市区间环境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纵向时序各省市区间环境技术效率有效年份较少,且有效性省份数呈减少态势。所得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中国省际区间环境技术效率真实水平,并可为中国雾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2016年12期 v.30;No.22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6 ] |[下载次数:678 ] |[引用频次:16 ]
  •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_(2.5)浓度相关关系的时空变异

    焦利民;张博恩;许刚;赵素丽;

    遥感获取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PM_(2.5)浓度高度相关,已被广泛用于地面PM_(2.5)浓度模拟;但二者相关关系的时空变异往往被忽略。以京津冀为研究区,获取2013年80个监测点PM_(2.5)浓度数据和Aqua、Terra两颗卫星的MODIS AOD月均值产品数据,研究AOD与PM_(2.5)浓度相关关系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AOD与PM_(2.5)浓度具有很高的空间相关性,二者年均值相关系数(R~2)约为0.6;但相关性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污染轻微的研究区北部AOD与PM_(2.5)浓度相关性明显高于污染严重的研究区南部。时间变化上,春秋季二者相关性高于夏冬季。利用AOD模拟地面PM_(2.5)浓度需要考虑二者相关关系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2016年12期 v.30;No.220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31 ]
  • 基于DPSIR-ENTROPY-TOPSIS模型的省际低碳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李健;朴胜任;王铮;

    城市低碳竞争力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DPSIR模型建立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各地区模式结构。研究表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低碳竞争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局部跳跃"的格局,以广东省为最强,江苏、北京、上海次之,而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是低碳竞争力发展的洼地;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发展模式可分为5个等级、10个类型,其差异性与趋同性共存。对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进行对比评价并深入分析其发展模式,为今后各省市低碳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016年12期 v.30;No.22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929 ] |[引用频次:19 ]
  • 环境规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

    马珩;张俊;叶紫怡;

    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回归方法研究政府环境规制、企业产权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呈显著负相关,我国目前环境规制水平并不能促进企业增加环保投资;国有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非国有上市公司要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6年12期 v.30;No.22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7 ] |[下载次数:2476 ] |[引用频次:211 ]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城市居民节能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吕荣胜;李梦楠;洪帅;

    生活能源消费量是当下除工业用能以外最大的能源消耗来源,减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城市居民节能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节能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节能态度、示范性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通过节能意愿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节能行为,且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直接影响节能行为;节能习惯对节能行为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经济因素对节能意愿向节能行为转化有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促进居民节能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2016年12期 v.30;No.220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5 ] |[下载次数:1238 ] |[引用频次:54 ]
  • 中国287座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空间分布研究

    李陈;

    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人均居住面积、住房配套设施、建筑年代及租房情况等四个方面8个指标反映中国287座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居住困难群体空间分布上具有大城市指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核心城市往往既是城市人居环境优越的地区,又是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集中地。这表明快速城镇化已对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城镇空间拓展造成"城中村"等居住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发达城市导致的居住压力问题不可小视。

    2016年12期 v.30;No.220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2 ]
  • 秦岭北麓冲洪积扇区环境影响下传统村落布点特征初探

    谢晖;周庆华;

    秦岭北麓坡陡谷深、河谷密集,山前形成大片冲洪积扇相互叠加、连接成带。冲洪积扇具有特殊的地质构造,影响了秦岭北麓的水系展布、地形地貌,使其具有气候湿润、水流密集、天然渗水和植被繁茂等环境特征。秦岭北麓的传统村落在此延续千年,与其环境形成了良好的适应关系,因此这些村落的经验十分值得学习与借鉴。文中通过运用GIS软件进行河网提取、河道分级、流域分析、坡向坡度和密度分析,对秦岭北麓175个村庄的选址与布点进行分项研究与数据统计,得出秦岭北麓的村庄布点具有逐小水、趋域界;背山、临下、居顶和扇形布局模式的特征和最终决定村落布点的根本性因素、主导性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2016年12期 v.30;No.220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8 ]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23 ]
  •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新疆83个县面板数据的实证

    连旭;

    新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文中通过建立评价新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各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依据所得的农民生活与生产水平、投入产出率、产值、粮食安全与经营多元化、优势产业发展集中度、农业经济结构6个主成分,聚类分析得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分为6类,并利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了新疆83个县(市)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图,新疆县域农业经济空间结构特征为南北两极分化,北高南低,且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相互邻近,呈集聚分布态。

    2016年12期 v.30;No.220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6 ] |[下载次数:1364 ] |[引用频次:18 ]
  • 粮食生产效率的随机前沿函数分析——基于内蒙古微观农户层面1312户调研数据

    杨皓天;刘秀梅;句芳;

    基于2013年内蒙古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农户微观层面对影响农户粮食生产及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粮食产出对土地、劳动、常规性物质投入均已缺乏弹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农户粮食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而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尤其是灌溉、农机,实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鼓励和引导家庭收入非农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流转土地,培养职业农民对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2016年12期 v.30;No.22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7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39 ]
  • 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算及其分解——来自27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张自强;李怡;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四个部分。利用中国27个省份2001—2014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确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测算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率,再根据其分解函数,进一步测算各分解变量的水平值。结果表明:从各地区TFP增长的平均水平看,最高为2013年的0.2837;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的变动是阻碍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年均降低程度分别为28.69%和17.23%;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年均贡献达到了41.57%。

    2016年12期 v.30;No.220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14 ]
  • CMIP5多模式对朝鲜干旱模拟与预估

    景丞;王艳君;姜彤;陈静;翟建青;

    利用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逐月降水格点数据,评估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对朝鲜地区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并通过SPI旱涝指数预估不同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朝鲜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对朝鲜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并能很好的反映出月降水量的波动变化;2)三种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朝鲜地区降水表现出增长趋势,西部地区降水增幅大于东部;3)三种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朝鲜干旱均有所缓解;RCP4.5情景与基准期相比干旱发生频率有所降低,轻旱和中旱发生频率"南增北减"。

    2016年12期 v.30;No.220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5 ]
  • 1470-2014年河北省旱涝灾害特征研究

    魏军;陈小雷;俞海洋;李婷;赵亮;

    利用收集整理的历史旱涝资料,重建了1470-2014年河北省旱涝等级序列,并运用统计分析、EEMD及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上探讨了河北省545年的旱涝类型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545年间,河北省发生涝灾共计203年,旱灾共计173年,在17世纪之前和20世纪后全省偏旱,涝灾主要集中在18世纪至19世纪间;旱灾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涝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全省旱涝序列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交叉小波分析发现旱涝序列与北方温度指数间在16-32a左右具有凝聚性较强的年代际变化周期。

    2016年12期 v.30;No.220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8 ]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4 ]
  • 基于Landsat8的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表因子关系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杨朝斌;何兴元;张树文;唐俊梅;卜坤;于灵雪;颜凤芹;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热岛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以长春市为例,使用2014年Landsat8 OLI和TIR数据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表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Landat8 TIR数据特点,选用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用于表征城市热环境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基于"植被-不透水面-土壤"模型,探讨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得到的城市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作为表征城市人为建筑和绿地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长春市大部分区域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占比约45%,其中最显著的区域位于缺少植被覆盖的大片连续分布的不透水面区域;不同城市土地覆被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明显,平均地表温度从高到低的土地覆被类型依次为不透水面、裸土、耕地、绿地和水体,各类型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最大温差分别达到8.2和16.1℃;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和植被指数相比,光谱解混得到的不透水面比例和植被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是表征城市建筑和绿地信息更优的指示因子,其相关关系表明城市建筑能够增加城市热岛效应而城市绿地具有降温效应。

    2016年12期 v.30;No.220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1241 ] |[引用频次:46 ]
  • 河西内陆高山降水多时间尺度分析

    李清峰;杨国靖;

    高山降水是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但现有认识普遍因实测数据匮乏而受到严重制约。基于2009~2014年间疏勒河上游(3400~4200m)的野外观测资料,文中以变差系数(Cv)、降水集中度(PCD)与集中期(PCP)为主要方法,初步分析了高山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年降水量Cv为0.09~0.17,月降水量与其Cv之间呈幂函数关系(P<0.01);91.4%以上的降水分布在5~9月,PCD高达0.70~0.84,PCP为7月;降水日变化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5~01时,但主导因素随海拔升高由降水强度转变为降水次数。研究表明,疏勒河上游的高山降水以年际分布稳定、年内分配集中和夜雨偏多为主要特征,并且可能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

    2016年12期 v.30;No.220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8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 ]
  • 近50年岷江上游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牛晓俊;冯文兰;闾利;黄宇倩;郑杰;

    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1961-2010年岷江上游及周边2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地形矫正的Hargreaves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并结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潜在蒸散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上升的趋势;年潜在蒸散量以12a为准周期变化,潜在蒸散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而区域内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岷江上游暖干化趋势明显,尤其是近20年,暖干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016年12期 v.30;No.22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3 ]
  • 新疆和田地区春季气流和沙尘传输路径的时空特征

    刘尊驰;刘彤;韩志全;孙钦明;朱乐奎;

    文中基于HYSPLIT模式,对和田2010-2014年春季3-5月近地面和1500m气流的3天后向轨迹进行聚类算法,定量分析气流的传输路径,及近地面各路径沙尘天气的发生比例。2010-2014年和田春季两个高度气流轨迹相差较大,但传输路径相同,有五类传输路径:西南、西部、西北、北部和东北。各月近地面气流传输路径相差较大,而各路径均有沙尘天气发生。3-5月东北路径沙尘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67.6%、44%和48%;西南和西部路径只发生在3-4月,分别为西部(10%)、西南(17.4%)和西部(6.2%)、西南(6.8%);北部路径发生在4月和5月,为13%和12.8%。文中定量印证了和田地区春季气流和沙尘传输路径的时空特征,为研究沙尘天气来源等提供参考。

    2016年12期 v.30;No.220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4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4 ]
  • 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降水变化特征

    邓继峰;张淞著;朱文旭;李慧;秦胜金;魏亚伟;周永斌;侯瑞平;赵国平;

    依据陕西省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1961~2014年的逐月降水量,利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并探讨了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突变及未来趋势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保护基地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2.4mm,年际降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降水年内主要集中在7~9月,但较其他各月变异程度较大。Morlet wavelet小波变换分析表明植物保护基地内降水量存在着5a和7a等中短周期变化。MannKendall检验表明降水量分别于1977、1986、1996和1998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逐步进入少雨期。R/S分析表明未来降雨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无明显持续性特征,与过往降雨量相关性较小,受外界因素影响变大。

    2016年12期 v.30;No.220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 呼伦贝尔草原采煤塌陷区植物群落变化分析——以内蒙古宝日希勒煤矿区为例

    乌仁其其格;张德平;雷霆;王常顺;闫瑞瑞;

    采用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煤矿塌陷区和背景草原植物群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群种和亚优势种的重要值明显变化,伴生种被旱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逐渐所取代;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塌陷坑周围(2m)的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塌陷坑之间;物种丰富程度明显减少,个体均匀程度无明显变化;塌陷区植物群落与背景草原群落相似程度降低,物种水分生态类型证明,煤炭开采塌陷区已经形成了小环境,植物群落开始退化,正在向逆向演替发展。

    2016年12期 v.30;No.220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3 ]
  • 民勤县景观组分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潘慧;刘学录;潘韬;

    以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区,通过景观结构指数的变化幅度构建景观组分类型敏感性指数,对近20年各景观组分类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两个主要生态过程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类型以沙地和草地为主导,分布比较集中,连通程度较高,其它斑块如耕地、建设用地等6种景观镶嵌于其中,道路和河流是研究区的两种廊道类型;2)水域是区域内敏感性最强的景观组分类型;3)2000年以前,民勤县景观生态系统受耕地开垦和水利设施的建设这一生态过程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较大,各景观组分类型的敏感性也较大,2000年以后,生态过程转变为植树造林、禁牧、关井压田、流域综合治理、农业节水改造,发展低耗水经济作物等,各景观组分类型的敏感性总体上在减小。整体而言,民勤县景观组分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在改良。

    2016年12期 v.30;No.220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1 ]
  •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群落最小面积的研究

    靳文婷;艾尼瓦尔·吐米尔;

    文中采用逐步扩大面积方法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群落的最小取样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面生地衣最小取样面积为2500cm~2时,满足精度65%~85%的研究要求;当最小取样面积分别达到3025cm~2、3600cm~2和4225cm~2时满足精度为90%的研究要求。同时我们用Srensen和Kulcinsky平均相似度指数分别对岩面生地衣群落的定性和定量最小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岩面生地衣的定性和定量最小面积分别为900cm~2~3025cm~2和1600cm~2~3025cm~2。通过本研究还发现,岩面生地衣群落的最小面积主要受到岩石类型、岩石大小、岩石的腐蚀程度、海拔和岩面生地衣群落的演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2016年12期 v.30;No.220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5 ]
  • 基于积温因子的草地植物生长特征模拟及统计分析

    张彩琴;张军;李静;李茜若;

    文中以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大针茅(Leymus chinensis+Stipa grandis)群落为研究样地,选取8种代表性植物,采用积温生态因素代替时间变量的方法,分别对其单珠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与积温因子累积关系做了如下研究:1)对Logistic模型进行了改进;2)建立了植物生物量与积温因子累积关系的Logistic生长模型;3)分别模拟8种植物对积温因子的响应特征并给出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8种植物相对生物量与相对积温关系基本呈S型变化,其中决定系数均达到0.94以上,说明积温既是影响干物质积累的重要因素,同时作为衡量植物生育过程的时间标尺具有其可靠性与可行性。另外,由模型确定的多个生长特征参数值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功能群之间对积温因子的响应差异较大,而相同功能群的不同植物种对积温因子的响应差异相近,该结果显示出与植物生活型功能群的分类具有一致性。

    2016年12期 v.30;No.220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4 ]
  •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研究

    韩锦涛;李素清;赵德怀;Karsten Liber;

    文中在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了16个群落优势种,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16个优势种、共120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物群落优势种负关联种对数显著多于正关联的种对数;2)16个优势种种对间关联率较高,且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区大多数人工植物群落比较脆弱,群落结构简单,应加强其科学管护;3)正关联的种对主要体现了种对间生物学特性相近,对生境的生态适应性相似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而负关联的种对间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性相异或存在相互竞争。乔木层中小叶杨与油松,灌木层中乌柳与柠条锦鸡儿,草本层中沙生冰草与披碱草等种对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植被恢复中不宜混种。而不同层间的小叶杨和沙棘、沙生冰草,油松与达乌里胡枝子、新疆杨与柠条锦鸡儿、鹅观草等种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植被恢复中适宜混种;4)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聚类分析结果和植物种的生态习性及分布范围,将16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2016年12期 v.30;No.220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24 ]
  • 复垦模式对采煤沉陷复垦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刘美英;金永昌;刘金善;姚懿曼;兴安;

    研究不同复垦模式对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复垦植被及培肥沉陷区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在神府东胜采煤沉陷区设置4种复垦模式(对照、文冠果、欧李和长柄扁桃复垦模式),分析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模式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均以>0.25mm大团聚体为主,最高的文冠果植被复垦地达到了86.36%;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中大团聚体含量有所下降,0-20cm表层土壤中文冠果植被的大团聚体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20-40cm的下层土壤欧李和长柄扁桃的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文冠果复垦地。土壤团聚体稳定率表现为0-20cm表层土壤文冠果复垦模式显著高于对照,文冠果复垦地团聚体稳定性最好,而20-40cm下层土壤以长柄扁桃复垦地团聚体稳定性最好。结合当地生长条件以及植被的长势得出文冠果可以作为采煤沉陷区复垦的首选植被,值得在神府东胜采煤沉陷区推广应用。

    2016年12期 v.30;No.220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6 ]
  • 施肥对陇中半干旱区三年生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范铭;曹爱农;晋小军;金雷杰;张翰;

    为研究磷酸二铵施用量(0、150、300和450kg·hm~(-2))对陇中半干旱地区三年生甘草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于2015年3-10月在甘肃省榆中县贡井乡设计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肥促进了甘草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积累;与对照(CK)相比,150kg·hm~(-2)、300kg·hm~(-2)和450kg·hm~(-2)处理甘草经济产量分别增加17.54%、37.99%和43.33%,生物产量分别增加20.56%、43.02%和44.14%,有效成分产量分别增加38.75%、80.80%和82.75%,甘草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9.63%、62.45%和61.71%。综上所述,300kg·hm~(-2)和450kg·hm~(-2)施肥处理甘草产量和有效成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是两者差异不显著,结合经济效益考虑,300kg·hm~(-2)施肥量是该区域甘草生长所需的最佳施用量。

    2016年12期 v.30;No.220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0 ]
  • 盐渍土植穴结构调控对微生物增量的影响

    文科军;姜郁嵩;吴丽萍;张克鹏;

    运用均匀试验设计U_(12)(12×4~3×3~4)与分析手段,探求盐渍土过程(地下水矿化度、补水量、土壤质地)与PHCC(带土球的移植树木、填料比、植穴袋材料、覆膜材料配比、填料厚度)对微生物增量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各控制因素对微生物增量的显著性大小排序为填料厚度、覆膜材料配比、植穴袋材料、填料比、木本植物、地下水矿化度、土壤质地和补水量;当最佳因素依次确定为填料厚度2.5cm,PVA/VAE/蒙脱石的体积比100:20:10,无纺布植穴袋,秸秆、枯枝落叶和木屑的质量比例1:2:1,木本植物红叶李,土壤质地为砂壤土时,可使穴内微生物数量增长3.559倍,穴外微生物数量增长1.261倍。这一结果可作为盐渍土穴尺度组装控制的植树生态重建参考。

    2016年12期 v.30;No.220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4 ]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 西北地区冬季室内三种常绿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张娅;韩炜;崔凯强;

    使用Li-6400XT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的红蓝光源和液化CO_2钢瓶注入系统,模拟冬季室内较密闭环境下存在较高CO_2浓度且为弱光环境,设置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并以400μmol·mol~(-1)作为对照组(CK),对绿萝(Scindapsus aureus)、鹅掌柴(Scheffera octophlla(Lour).Harins)和燕子掌(Crassula agenten Thunb.)进行光响应(Pn-PAR)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在CO_2浓度600μmol·mol~(-1)下,三种植物的光饱和点(LSP)均比(CK)更早出现,绿萝和鹅掌柴总体的净光合速率(Pn)比(CK)高,燕子掌比(CK)低;绿萝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YAQ)均最高,分别为5.62±0.145μmol·m~(-2)·s~(-1)、373.51±24.15μmol·m~(-2)·s~(-1)和0.041±0.003μmol·μmol~(-1),但暗呼吸速率(Rd)较低(-0.51±0.14μmol·m~(-2)·s~(-1));鹅掌柴和绿萝的水分利用率(WUE)和蒸腾速率(Tr),极显著高于燕子掌(P<0.01);绿萝的叶绿素SPAD值最高(70.03±4.18),极显著高于其余两种(P<0.01)。研究表明,绿萝对光照具有最强的利用能力,且能在高CO_2浓度且干旱的环境里健康生长,并能对室内环境起到较强的增湿效应,是西北地区冬季较为理想的室内植物。

    2016年12期 v.30;No.220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4 ]
  •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王娜;陆姗姗;马琨;刘萍;

    采用基于16S r 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间作栽培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数目增加,且以马铃薯/玉米4:1行比增加最多;各间作栽培后的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连作栽培。间作栽培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增加了门和纲的总数,各纲的比例也有较大的变化,马铃薯根际土中一些有益菌属比例上升,并出现新的益生菌,潜在致病菌比例下降甚至消失。马铃薯/玉米4:1行比间作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的微环境,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

    2016年12期 v.30;No.220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2 ]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19 ]
  • 内蒙古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分布研究

    王公为;乌铁红;

    基于流量和流质指数,对内蒙古12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流量逐渐提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的集聚模式;(2)各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流质演化表现不一,呼伦贝尔表现为流质停滞,锡林郭勒表现为流质下降,其他地区的流质逐渐改善;(3)基于流量和流质的匹配,各盟市入境旅游流表现为四种类型,即:高流量-高流质、高流量-低流质、低流量-低流质、低流量-高流质。

    2016年12期 v.30;No.220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677 ] |[引用频次:34 ]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酒店顾客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肖轶楠;

    基于TPB理论,以338位酒店顾客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酒店顾客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消费者自我效能、环境忧虑程度、对于酒店经营行为的认知程度以及消费者个人的消费习惯。

    2016年12期 v.30;No.220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下载次数:2342 ] |[引用频次:35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本刊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特色,严谨,规范,求真,求新,重信誉,重质量。创刊30年来,以主要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

    2016年12期 v.30;No.220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1 ]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