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基于GIS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

    马晓蕾;马延吉;

    文中基于GIS空间分析及IDW空间差值,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86个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SPSS软件对二者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交通可达性和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内陆的成渝经济区等地;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呈正相关关系,交通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等级组合中,"高高"组合的城市数量占11%,"高中"占11.5%,"高低"占14%;"中中"占6%,"中低"占46%;"低中"占0.5%,"低低"占11%。处于"中低"和"高低"水平为主,即交通可达性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占我国地级城市的比例较大。

    2016年04期 v.30;No.21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5 ] |[下载次数:2410 ] |[引用频次:57 ]
  • 内蒙古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赵秀清;白永平;

    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劳动就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对内蒙古2007年和2013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法,对内蒙古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差异较大,"东西部高、中间低"的总体格局在两个时期没有变化。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自相关由弱变强,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的热点区在鄂尔多斯地区,冷点区在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地区。区域发展条件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内蒙古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产生分异和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2016年04期 v.30;No.212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5 ]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26 ]
  • 城市绿地对住宅地价的溢出效应分析——以51个绿地建设优等区城市为例

    王振山;张绍良;张英;张锦辉;

    城市住宅地价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形因素的制约,而且还与城市生态环境等无形因素密切相关;而城市绿地系统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住宅地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中以"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中51个绿地建设优等区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特征价格模型为基础构建模型,测算城市绿地对住宅地价的溢出系数和溢出价值。结果表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城市森林工程造林面积等指标对住宅地价的溢出系数分别为0.0509、0.0090、0.0013、0.0060、0.0041、0.0049;在住宅地价为5000元/m~2的条件下,上述指标每增加1个单位,住宅单位地价就会分别增加254.41、45.14、6.64、30.06、20.25、24.67元。可见,城市绿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住宅地价水平,研究其溢出效应,可为我国土地出让、转让等价格的完善提供依据,也为开发商的合理投资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v.30;No.21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1050 ] |[引用频次:65 ]
  • 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分析

    李俏;谷国锋;姚丽;王建康;陈圆圆;

    利用Malmquist方法,对1992-2012年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效率情况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21年来耕地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1.003,总体上耕地利用效率很高,但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浮动;空间变化分析得到:哈尔滨管理局耕地利用效率没有发生改变,一直稳定在较优状态,其他管理局均有不同程度波动;对影响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技术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大。

    2016年04期 v.30;No.212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47 ]
  • 中国对俄初级农产品贸易中的虚拟水概算

    马玉波;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额逐年提升,农产品的国别间流动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大量的虚拟水转移。在计算2012年中国对俄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含量过程中使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农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 Comtrade数据库,气象数据参考粮农组织提供的ClimWat2.0气象数据库资料。计算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对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虚拟水15546.77×104m~3,进口虚拟水721.33×104m~3,净出口14825.44×104m~3。

    2016年04期 v.30;No.212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0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14 ]
  • 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3数据

    袁亚运;

    与以往仅从个体性因素研究居民环境行为不同,文中从社会性因素入手,利用CGSS2013数据,分析现阶段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居民实施环境行为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差异相当显著,城镇居民、社会阶层较高居民其环境行为明显较多。此外,个体性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仍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居于社会环境中的居民环境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外部因素影响,环境污染状况、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大众传媒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6年04期 v.30;No.212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2 ] |[下载次数:2112 ] |[引用频次:59 ]
  • 政府补贴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干预效应——基于山西和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

    乔金杰;穆月英;赵旭强;郑继兴;齐秀辉;

    基于冯·诺依曼效用函数和政策干预理论,通过引入补贴和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模型进行了修正,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补贴对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山西和河北两省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该技术采用率偏低,只有17%;2)补贴政策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样本选择性偏误后,补贴的这种正向干预效应变大;3)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4)补贴分配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参加项目是补贴分配的制度"门槛",土地规模和土地产权是补贴分配的显著制约因素。

    2016年04期 v.30;No.21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1 ] |[下载次数:1374 ] |[引用频次:70 ]
  • 蒙古沙冬青根围土壤微生物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贺学礼;李宝库;陈严严;吴伟家;

    为了探明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licus)根围土壤微生物分布和土壤因子生态作用,2012年6月选取内蒙古磴口、阿拉善左旗和乌拉特后旗3个样地,按0-10、10-20、20-30、30-40、40-50cm5个土层采集根围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态分布。结果表明:五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与蒙古沙冬青及样地生态条件有关,不同样地不同土层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垂直动态分布明显。3样地均是细菌>芽孢菌>放线菌>固氮菌>真菌。0-20cm土层显著高于其它土层,最大值均在10-20cm,并随土层加深,数量有减少趋势。同一土层,磴口的土壤细菌、芽孢菌、固氮菌、放线菌显著高于乌拉特后旗和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的真菌显著高于磴口和阿拉善左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均与土壤有机C、碱解N和碱性磷酸酶极显著正相关。

    2016年04期 v.30;No.212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1 ]
  •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跳虫群落特征研究

    吾玛尔·阿布力孜;阿加尔·恰肯;阿布都如苏力·吐孙;吴松林;

    为了解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跳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在2011年4、7、9和11月中旬对该交错带胡杨林、防护林、荒草原、灌木林、荒漠、菜瓜地及耕地等7种典型生境土壤跳虫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跳虫2487只,隶属于4目10科17属。其中球角跳属Hypogastrura、伪亚跳属Pseudeachorutes、棘跳属Onychiurus、等节跳属Isotoma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4.58%。长跳属、驼跳属、原等跳属等10个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数的33.26%。小圆跳属、短角跳属、疣跳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2.16%。绿洲-荒漠交错带不同生境土壤跳虫群落组成、个体数以及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胡杨林>防护林>灌木林>耕地>荒草原>菜瓜地>荒漠。不同季节土壤跳虫个体数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研究表明不同生境土壤湿度、植被类型及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该交错带跳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2016年04期 v.30;No.21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6 ]
  • 宁夏南部退耕坡地与宜林荒山植被恢复方式对比研究

    谢树春;朱建军;赵玲;李陇堂;

    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退耕坡地、宜林荒山为试验区,以植被恢复效果为依据,研究了几种技术措施在宁夏南部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证明,与任垦任牧相比,自然封禁或人工造林3年后,植物种类分别增加13个、4.75个,增加百分比达到76%~126.8%;植被盖度增加49.8%~14.9%;基质(下垫面)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0~20cm土层粉粒百分比分别较对照提高8.2g/kg、0.79g/kg、5.8mg/kg、6.54%;减流56.9%~91.5%,减沙61.3%~94.7%;自然封禁区草被盖度、高度、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增加14.9%、16.5%、38.1%、38.3%;人工造林区辽东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88.3%、87.9%、89%。可见,自然封禁和人工造林都是宁南植被恢复的好方法,两种措施相对比,人工造林区>自然封禁区,退耕坡地>宜林荒山地;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尽量多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并尽可能选用辽东栎作为乔层树种。

    2016年04期 v.30;No.212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4 ]
  • 基于MODIS NDVI的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赵健赟;彭军还;

    以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MVC、SG滤波、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受水资源、地形地貌类型等因素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植被生长发育周期区域差异性大,2000m以下的河湟谷地生长期最长,温度、降水量是其季节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15年间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占11.3%,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和青海高原东北部地区,32.1%的区域植被覆盖显著上升,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青海湖、青南高原中部等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和人类的改造活动是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6年04期 v.30;No.212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5 ] |[下载次数:1168 ] |[引用频次:49 ]
  • 甘肃河西戈壁植物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

    何芳兰;刘世增;李昌龙;金红喜;

    采用"样带+样方"方法,以河西戈壁典型区域64个样地上的576个样方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河西戈壁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生活型谱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出现81种植物,分属于21科60属,其主要分属在藜科、菊科、禾本科、蒺藜科及豆科中(属、种百分比和均在55%以上),其余16个科植物几乎为2属2种或单属单种。草本层优势种植物为短命避旱的1年生草本-盐生草、画眉草、五星蒿、小车前、蝎虎驼蹄瓣,灌木层优势种为超旱生植物红砂、合头草、泡泡刺、中亚紫菀木、膜果麻黄,乔木层植物仅有胡杨1种。植物群落几乎由灌木和草本组成,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草本为主。该区域整个植物群落呈现出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大,均匀度指数Jsw值、物种总数N均较小。

    2016年04期 v.30;No.212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1 ]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59 ]
  • 盐爪爪沙堆形态特征及其固沙能力分析——以卡拉贝利工程区为例

    尚河英;尹忠东;张鹏;

    根据2014年6月中旬卡拉贝利工程区现场实测数据,研究了两种立地条件下优势种群圆叶盐爪爪植物生长状况及其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并分析了相互之间的统计关系,初步评价了圆叶盐爪爪的阻沙固沙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圆叶盐爪爪植物高度、沙堆高度、沙堆体积存在显著差异。土质地表植物平均高度略小于砾石地表,最大高度>砾石地表,土质地表沙堆平均高度>砾石地表,且最大沙堆高度、平均沙堆体积和单位冠幅面积拦截沙的体积均是砾石地表的3倍左右;沙堆(灌丛)形态特征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沙堆(灌丛)能够保持协同发展,其形态具有稳定性,沙堆与灌丛形态特征间相关性也较好,沙堆高度、沙堆体积均随着灌丛冠幅、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土质地表递增速度更快。从灌丛及沙堆形态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以初步衡量出土质地表圆叶盐爪爪的固土能力大于砾石地表。

    2016年04期 v.30;No.21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2 ]
  • 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闫德仁;黄海广;胡小龙;袁立敏;

    水分是影响固沙植被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同时也是沙漠环境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生态因子。因此,定位观测研究流动沙地建立固沙植被后土壤水分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采用Watchdog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定位定时记录了7月1日-10月31日期间杨柴固沙林、固定沙丘天然草地和流动沙丘土壤体积含水量数值。结果表明:相同降水量条件下,不同固沙植被土壤重力水湿润深度存在明显差异。5.33mm降雨时流动沙丘水分湿润深度小于20cm,13.97mm降雨时水分湿润深度达40cm,30.3mm降雨时水分湿润深度达80cm,40.3mm降雨时水分湿润深度达120cm。而30.3mm及以下降雨时杨柴固沙林和天然草地植被土壤水的湿润深度小于40cm;40.3mm降雨时杨柴固沙林地水分湿润深度达80cm,天然草地植被水分湿润深度达120cm。植物生长季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好。流动沙丘20cm、40cm、80cm和1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2.15%、2.42%、1.96%和2.94%;而杨柴固沙林和天然草地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明显不良,特别是80cm土层以下土壤水分状况明显恶化。杨柴固沙林生长期20cm、40cm、80cm和1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1.89%、1.67%、0.81%和1.08%;天然草地植被生长期20cm、40cm、80cm和1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2.34%、1.96%、1.02%和1.43%。

    2016年04期 v.30;No.212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9 ]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6 ]
  • 黄土丘陵区安家沟流域土壤入渗特征空间变异的研究

    高婵婵;余凯;赵传燕;高云飞;乔雨;谢欢欢;

    以环刀法观测安家沟流域土壤的入渗过程,并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然后通过比较Horton、Kostiakov和Philip模型的模拟精度,确定利用Philip模型对土壤入渗进行模拟。根据标定原理,对Philip模型进行标定,并通过比较,选用标定效果更好的标定因子αA来标定模型。再利用土壤理化指标分别建立标定因子αA以及稳定入渗率A的转换函数,最后根据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利用已建立的转换函数,实现标定因子αA和稳定入渗率A的空间化。结果显示:初始含水量为0.1g/g时,αA在0.703~1.049mm/min~0.5之间;稳定入渗率在0.142~0.251mm/min之间。该研究实现了大尺度的土壤入渗的空间化。

    2016年04期 v.30;No.21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8 ]
  • 风沙土与黄绵土复配对榆叶梅幼苗光合特性及长势的影响

    陈士超;王猛;高永;汪季;张晓伟;张文;刘宗奇;

    为了探讨最适宜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生长的复配土配比,在风积沙与黄绵土配比分别为1:0(Y0)、1:1(Y1)、1:3(Y2)、1:5(Y3)和0:1(Y4)的复配土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含水率与榆叶梅光合作用及长势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处理对复配土含水率(W)、榆叶梅幼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株高(ΔH)、基径(ΔΦ)增长量均产生明显影响;复配土0-30cm土层含水率随黄绵土配比用量的增加呈规律变化(y=-1.7599x~2+11.425x+3.0377,R~2=0.9843);在Y2处理下Pn、Tr值最大,在Y3处理下Gs、Ci值最大,WUE值在Y3处理下最小;不同处理榆叶梅幼苗光合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对榆叶梅幼苗ΔH、ΔΦ实测结果均表明Y2处理对促进榆叶梅生长的效果最佳。

    2016年04期 v.30;No.212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7 ]
  • 沙棘"柔性坝"对沟道水流含沙量及粒径沿程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

    李浩;杨方社;苏淑珍;亓潘;

    为了深入研究沙棘"柔性坝"生态措施的阻水拦沙作用,在陕西眉县野外实验基地进行了沙棘"柔性坝"拦沙试验,分析与探讨了不同种植参数对砒砂岩沟道水流含沙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水流含沙量及粒径分布的沿程变化表明:不同参数下"柔性坝"含沙量的总体趋势为从上游到下游是逐渐减少的。坝体的上部位置含沙量逐渐减少,到了坝体中部含沙量则会增大,最后在坝体下部部位又逐渐减少,并且当坝长适中时拦沙效果才最显著,但随着坡度的不断变陡,拦沙的效果反而降低。沙棘"柔性坝"中,沿水流方向泥沙粒径呈递减趋势,并且对于粒径大于2.5μm的颗粒泥沙具有分选效果。文中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沙棘柔性坝滞流拦沙作用,为沙棘柔性坝这一生态工程在砒砂岩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4期 v.30;No.212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0 ]
  • 艾里克湖流域湖泊及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姜亮亮;焦键;程艳;王晓愚;刘江;李燕;

    在外流域向艾里克湖应急生态补水的背景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与气象站点实测资料相结合,采用有限水域面蒸发计算方法计算湖泊生态需水,利用FAO56 Penman-Monteith法,在ArcGIS建好彭曼模型计算研究区植被生态需水,最后根据维持不同的湖泊面积确定了三种生态补水方案。结果表明:保障艾里克湖生态环境适宜、最低保证和极度危险状态下,生态需水量分别为0.64亿m3、0.416亿m~3和0.261亿m~3,生态缺水量分别为0.571亿m~3、0.371亿m~3和0.233亿m~3。白杨河水库向艾里克湖生态补水不满足最适宜和最低保障状况下的生态缺水量,建议白杨河流域向艾里克湖新增生态需水量分别为0.34亿m~3和0.309亿m~3。研究结果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及外流域向艾里克湖生态补水提供可靠的技术借鉴。

    2016年04期 v.30;No.212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7 ] |[下载次数:789 ] |[引用频次:31 ]
  • 蕾期调亏灌溉对海岛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闫曼曼;郑剑超;张巨松;田立文;

    以新海24号和新海35号为材料,研究蕾期调亏灌溉对海岛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滴灌定额为0m~3/hm~2(重度调亏,土壤含水量10%左右)、900m~3/hm~2(轻度调亏,土壤含水量16%左右)、1800m~3/hm~2(丰水,土壤含水量20%左右)。结果表明:盛铃期时,900m~3/hm~2和1800m~3/hm~2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及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无显著差异,但900m~3/hm~2、1800m~3/hm~2与0m~3/hm~2处理差异显著,两品种表现一致。由于900m3/hm2处理的单株结铃数、铃重较高,棉铃脱落率最低,因此皮棉产量较高。可见,蕾期轻度调亏(900m~3/hm~2)在节水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膜下滴灌海岛棉的增产潜力。

    2016年04期 v.30;No.212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0 ]
  • 喀什河谷密叶杨遗传多样性时间尺度变化研究

    朱小虎;程世平;康向阳;

    针对设定为国家重点公益保护林的新疆伊犁地区喀什河河谷的天然密叶杨(Populus talassica Kom.)种群遗传多样性变化问题,以河谷内随机选择的3个龄级共计288个树龄在10-100年间的密叶杨个体为对象,选用26对SSR引物从时间尺度上对喀什河河谷的天然密叶杨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化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171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100%;利用POPGENE分析软件计算了密叶杨各龄级内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喀什河河谷分布的密叶杨遗传多样性龄级间遗传距离(GD)<0.067、遗传一致度(GI)>0.896、遗传分化指数(Gst)=0.015,均表明喀什河河谷密叶杨在近100年间遗传多样性变化不明显,龄级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密叶杨遗传多样性差异主要存在于龄级内。建议重视喀什河河谷密叶杨重点公益保护林的特殊地位并给予整体就地保护,同时开展密叶杨遗传改良工作,在充分利用优良基因资源的同时,实现密叶杨的迁地保护和种群自然恢复重建。

    2016年04期 v.30;No.212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 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栾健;周玉玺;

    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产量稳定具有极大影响。文中采用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首先,从粮食单产量入手,将粮食单产量分解为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粮食单产量的首要因素,具体影响程度约为59.50%;其次,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山东省自然灾害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粮食总产量仍受到自然灾害的强力束缚。

    2016年04期 v.30;No.212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38 ]
  •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农牧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王志春;杨军;陈素华;史玉严;魏学;胡桂杰;

    选取内蒙古东部地区48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日气温、降水资料,计算了与农牧业生产相关的热量、水分等要素,深入分析了气候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14年比1961-1986年增温明显,特别是最低气温的增幅最为显著,冬季增温高于其它季节;≥0℃、≥10℃积温和无霜期均有所增加,积温线向西北方向推进;冬季≤-25℃低温天数明显减少;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基本持平,但降水变率增大。因气候变暖,热量资源显著增加,长生育期作物扩种,设施农业冻害风险降低,有利于牲畜安全越冬度春,但会导致天然牧草退化,病虫害虫卵易于越冬;降水变率增大使干旱发生概率变大。

    2016年04期 v.30;No.212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8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21 ]
  • 内蒙古典型草原牧草生物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优势分析

    张军;张彩琴;李茜若;韩国栋;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域的五种牧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六种气象因子为研究对象,以灰色关联优势分析为研究方法,建立了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灰色关联矩阵。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六种气象因子对五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为: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地温>积温>日照时数;牧草地上生物量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米氏冰草>冷蒿。结论表明水分因子对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大于温度因子;大针茅和羊草对气象因子响应的敏感程度大于冷蒿。

    2016年04期 v.30;No.212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20 ]
  • 呼和浩特市区1951-2010年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梁燕;魏玉荣;

    为进一步揭示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基于不同尺度开展气象灾害分析预测,文中利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国家一般气象站1951-2010年日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数据资料,详细分析了60年来呼和浩特市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规律,并采用t检验法对这期间的气温突变状况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951-2010年呼和浩特市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平均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比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幅度大于其它季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呼和浩特市区气温出现了显著的变暖突变,冬季发生变暖突变早于其它季节;近60年来呼和浩特市区的变暖时间与华北及东北地区同步,早于中国及全球平均水平,且升温态势更为剧烈。

    2016年04期 v.30;No.212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0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0 ]
  • 锡林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诊断分析

    宋小园;朱仲元;张圣微;焦玮;席小康;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内锡林浩特站及周边阿巴嘎旗站和林西站3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对气温、降雨进行滑动分析、线性倾向分析、R/S分析、Mann-Kendall、Pettitt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变换周期分析,探讨了近51年来锡林河流域气温、降雨的年、季趋势变化、突变情形、周期变化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显著,四季变化中,冬季气温升高对全年增温贡献较大。年平均气温以1987年为突变年,突变前后上升了1.36℃。在20-32a的时间尺度上出现了冷-暖交替的准两次震荡。年平均降雨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不显著,夏季降雨的减小对全年降雨贡献极大。冬季降雨在1987发生了突变,突变前后降雨增加了1.64mm,在20-32a时间尺度上出现了湿-干交替的准两次震荡。整个流域环境呈现出"冷湿-暖干-冷湿-暖干"的变化规律。

    2016年04期 v.30;No.212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4 ]
  • 降水对北麓河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影响分析

    张明礼;温智;薛珂;陈良致;李德生;

    青藏高原降水变化影响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地表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为研究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降雨特征及其对活动层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北麓河冻土工程与环境综合观测站2003至2013气象监测数据和活动层水热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北麓河地区降水特征及降水与地表水热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麓河地区降水以5月至9月降雨为主,近10a来降水和气温呈增加趋势;2)夏季高频率、小量降雨事件有减少地表净辐射、增加地表蒸发潜热、降低土壤表层温度的作用;3)在降雨增加背景下冻土活动层含水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地表蒸发潜热和水汽运移对活动层能量平衡作用不可忽略。

    2016年04期 v.30;No.212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2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32 ]
  • 包头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

    赵红梅;赵华;刘林敬;张翼龙;王成敏;毛洪亮;

    对包头地区BT1-1孔沉积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岩性、地层年龄和沉积相的分析。结果表明:该钻孔剖面揭露了中更新世末期(130ka BP)以来的沉积地层,可划分为3个地层段:全新统(Qh):0-16.9m,为河流相沉积,底部年龄为11.9ka B.P.;上更新统(Qp3):16.9-84.2m,为一套河湖相交替沉积,底部年龄为118.5ka B.P.;中更新统顶部(Qp22未见底):84.2-101.1m,为湖相沉积,底部年龄为130.6ka B.P.。包头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经历了从湖泊环境-河湖交替环境-以河流环境为主的演化过程。128.2-126.4ka B.P.期间,由于气候寒冷干旱、湖盆萎缩而形成的盐湖沉积(芒硝层)是该区湖相沉积的一个标志层。

    2016年04期 v.30;No.212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3 ]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1 ]
  • 临汾盆地中更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

    周汶;韩军青;田庆春;党玉婷;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南部的一个断陷盆地,是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重要地区。文中以临汾盆地郭家庄钻孔(GJZ)剖面为研究对象,对钻孔岩芯进行磁化率和粒度测定,并与其它典型剖面对比分析,发现临汾盆地中更新世(Q2)中晚期的沉积环境:上部为黄土沉积下部为河湖相沉积,气候共经历了四个冷-暖交替阶段。磁化率和沉积物粒度与西峰剖面对比,表现出相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沉积环境的变化。该结果为研究山西中部盆地这一时期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04期 v.30;No.212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6 ]
  • 磴口县荒漠绿洲景观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

    于强;岳德鹏;郝玉光;侯宏冰;张启斌;李宁;岳攀;

    将磴口县作为研究区,按照荒漠景观和绿洲景观两大主要景观类型对1989,1995,2000,2007,2010和2014年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利用荒漠绿洲景观重心迁移模型、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研究了磴口县荒漠绿洲景观时空演变以及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5年来荒漠景观逐渐向西北迁移,绿洲景观逐步扩张,积极的沙漠化治理获得成效。2)严重沙漠化景观和重度沙漠化景观大面积转出为其他景观,中度和轻度流转最为频繁,非沙漠化景观逐渐成为主体景观。3)轻度沙漠化景观和中度沙漠化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大,轻度沙漠化景观的人类干扰程度更大,斑块更为复杂。

    2016年04期 v.30;No.212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19 ]
  • 陕西传统民居景观的地域分异及形成机制

    祁剑青;

    陕西传统民居景观多样,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多靠崖窑,平川地区有锢窑与瓦房分布;关中平原窄四合院与地坑院并存;陕南山地复杂的地形地貌伴以合院、夯土房、石片房、吊脚楼等多样的民居类型。地形地貌制约着陕西传统民居的分布,风雨、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在民居院落朝向、屋顶型制、山墙厚度、门窗大小等方面皆有反映。传统社会的礼制思想、风水文化在陕西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等方面均有体现。文化扩散与整合、经济发展水平在民居细部装饰上表现突出。

    2016年04期 v.30;No.212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24 ]
  • 我国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省际差异分析

    王雪青;巨欣;冯博;

    雾霾污染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生产技术运用Malmquist指数构建了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13年我国30个省的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分析各地排放绩效的差异性和收敛性。结论:全国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整体为上升趋势,三大地区的排放绩效均有改善,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技术进步起主要作用。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排放绩效具有收敛特征,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不同省份的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具有差异性。

    2016年04期 v.30;No.212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7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1 ]
  • 武威平原区饮用水源地土壤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特征研究

    李彦荣;魏玉杰;谢忠清;常瑛;陈志国;王军强;

    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平原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的方法对其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组成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污染物的潜在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该区域DDTs未检出,72.7%的样品检测出不同浓度水平的HCHs(0.134~0.616μg·kg~(-1)),平均为0.323±0.16μg·kg~(-1);所有样品的HCHS和DDTs均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限值(50μg·kg~(-1)),污染程度很低,生态风险小。HCHs的4种异构体中,β-HCH和γ-HCH的检出率分别为27.3%和72.7%,平均浓度分别为0.326±0.107μg·kg~(-1)和0.201±0.089μg·kg~(-1),α-HCH和δ-HCH均未检出。该区域HCHs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HCHs主要来源于大气的干湿沉降或传输。

    2016年04期 v.30;No.212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7 ]
  • 1998-2014年国内区域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

    赵慧莎;李向韬;王金莲;

    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4年419篇区域旅游文献为研究数据,利用Cite Space科学计量工具绘制区域旅游研究学者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剖析知识图谱还原区域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区域旅游研究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学者,其中多数来自于地理学领域,而保继刚和吴必虎对该领域的贡献最大,属于奠基式人物;区域旅游研究热点经历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到区域旅游竞争、合作再到区域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等的变迁,并逐步走向繁荣、深化阶段。今后,区域旅游研究将继续按照以任务带学科的模式发展,在空间格局、区域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深入展开。

    2016年04期 v.30;No.212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2842 ] |[引用频次:3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