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战略路径研究

    姚宇;陈向涛;李忠民;

    基于李忠民、陈向涛和姚宇(2011)研究所得结论:按目前态势,2020年我国基于碳强度的减排目标存在较大缺口。文中在LYQ模型逻辑因果链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于1978年-2008年30年历史数据分析了减排因素、节能因素、价值创造能力因素和汇率变动因素等对实现减排目标的影响差异,分析认为:节能因素和价值创造能力因素对我国碳强度下降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我国的减排战略路径设计,实现中国含义的低碳经济。

    2012年12期 v.2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13 ]
  • 中国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空间差异分析

    田云;张俊飚;李波;

    科学把握当前中国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现状是实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文中首先基于13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云南、西藏综合竞争力居于全国前三位;宁夏、天津、青海则位于后三位。进一步,构建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矩阵,对31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等10地属于林业产业"高水平-高潜力"地区;西藏等5地属于"低水平-高潜力"地区;海南等5地属于"高水平-低潜力"地区;新疆等11地属于"低水平-低潜力"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2012年12期 v.2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7 ]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17 ]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天津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贾琦;运迎霞;黄焕春;

    以Landsat卫星TM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等技术手段,通过梯度带和梯度方向分析,对研究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文中采用的景观指数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10年间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城市化较高区域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尤以外环附近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并出现不断向外转移的趋势,具体扩张方向以东南和西侧为主,主要归因于天津市城市规划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快速城市化的响应,区域绿地/农田与河流/湖泊用地遭到大范围侵占,两个时期变化强度中,2005~2010年变化最大,且最高强度值不断向滨海方向转移。

    2012年12期 v.26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715 ] |[引用频次:43 ]
  • 新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

    朱金鹤;崔登峰;

    目前新疆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由城乡差距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文中以新疆作为特定的区域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12项指标构成的新疆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综合统计量动态评价新疆城乡一体化水平。研究表明:2000-2009年新疆城乡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新疆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处于城乡初步一体化阶段向城乡中度一体化阶段推进发展阶段。在影响新疆城乡一体化的两个一级指标中,城乡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城乡协调水平,从侧面反映出新疆城乡协调水平较差,迫切需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城乡协调水平的发展。

    2012年12期 v.2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1 ] |[下载次数:1119 ] |[引用频次:29 ]
  • 渭南市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关系研究

    白俊燕;卫海燕;路春燕;赵琳;

    以1998-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为依据,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地域景观四个方面,构建渭南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渭南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引入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对渭南市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9年渭南市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2)生态环境压力与城市化综合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3)生态环境压力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回归方程为y=30.105+37.988x,在a=0.05信度水平通过检验,实现了对二者之间的定量描述,以期为渭南市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12期 v.2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27 ]
  • 新疆农村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古丽皮亚·阿比提;刘晖;

    人口是新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新疆农村人口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文中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年鉴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及指数模型对新疆农村人口总量及年龄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新疆农村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及社会影响,并对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参考。

    2012年12期 v.26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3 ]
  • “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研究

    唐焱;

    从资源经济学、产权角度探讨"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内涵,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土地换社保"虽然始于对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但在农用地产权转移、农用地用途改变程度及政策实施的出发点方面与土地征用有本质上的区别;(2)"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应包括农用地经济价格中属于农民的部分和农用地对农民所具有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价值,而不包括农用地的生态价值和粮食安全价值。研究提出,要真正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并使得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其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益,应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建设。

    2012年12期 v.2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2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27 ]
  • 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污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白银、金昌市郊农业区为例

    汪霞;南忠仁;郭奇;贾艳艳;沈子露;

    文中基于环境价值评估法(CVM)为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分析,测算了农户对当地实施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在382个调查样本中,91.79%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地目前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已造成了食用人群健康风险,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因素。受偿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干旱区绿洲农田受重金属污染的农户的年平均受偿意愿(MWPA)在746.45-862.73元/hm2之间,影响该数额的主要因素为农户家庭人口、户均耕地面积以及农户受教育程度。该结果说明受访农户提出的受偿意愿是以当地种植基本粮食作物的年收入840元/亩为基础的,但未包括当地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损失和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损失,且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年均收入较低和信息获取渠道缺乏的影响,当地农户受偿意愿低于其他地区生态补偿受偿意愿。

    2012年12期 v.26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0 ] |[下载次数:717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CVM的新疆天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

    俞玥;何秉宇;

    新疆天池湿地拥有大量的环境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中很多不能进行市场交换,所以无法直接进行货币化评价。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当前可用于确定环境物品非市场和非使用价值的有效方法。文中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于2011年8月,在新疆天池景区发放了450份CVM问卷,共回收412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保护新疆天池湿地永续发展的支付意愿,并对新疆天池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进行估算,得出新疆天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约为0.52亿元/年。研究表明:1)游客对保护天池永续发展的平均支付意愿为91.205元。2)统计样本显示:男性的支付意愿略高于女性的支付意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对天池湿地了解程度的深入呈上升趋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的年龄与月收入的增长呈下降趋势。3)受访问者的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对天池的了解程度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新疆天池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12年12期 v.26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2 ]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44 ]
  • 不同荒漠生态系统下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分布特征

    房飞;胡玉昆;杨秀娟;公延明;柳妍妍;

    基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生旱生荒漠的3种建群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态系统下土壤剖面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c)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态系统类型之间土壤剖面SOC分布状况和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别,但每个生态系统土壤剖面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各生态系统土壤上层均存在着一定厚度的SOC富集层,中部(10~30cm)SOC含量迅速下降,下部有机碳含量低而稳定。Mc分布与含量与SOC存在相似的规律。Mc对90cm以上的土壤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深层次的碳库影响不大,不会对全球变化做出响应,但意义更重要,它们可以更长期保留于土壤中而不释放回大气圈。

    2012年12期 v.26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5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3 ]
  • 污染损失率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易秀;陈生婧;

    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新评价理论污染损失率法对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的土壤质量进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1个土壤采样点综合污染损失率在9.10%~16.15%之间,占总土壤采样点数的87.5%,污染等级为Ⅱ级,土壤属于尚清洁水平;两个土壤采样点属于轻污染水平;只有一个样点污染等级为Ⅳ级,属中污染水平。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同时应用传统的内梅罗法综合指数法进行了验证性评价。各样点两种评价方法的污染程度排序结果除3个样点的污染排序次序差异较大外,其他样点的次序基本一致。通过对综合污染损失率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8和0.9203,都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综合污染损失率法的评价结果是可靠的。将污染损失率法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对样本中超标较严重的污染因子有更强的分辨率,对于土壤污染的相对严重性判断更精确,可以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明确的决策信息,从而针对不同的土壤重金属超标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和修复措施。

    2012年12期 v.26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1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7 ]
  • 复垦地土壤重金属及类重金属的时间累积效应

    马建军;张树礼;姚虹;王金满;

    为了揭示矿区复垦地土壤的重金属及类重金属的时间累积效应,文中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黑岱沟露天煤矿复垦地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不同复垦时间的复垦地采集土壤样品,对矿区复垦地土壤的重金属及类重金属元素的时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垦地土壤的重金属及类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均高于或略低于背景值,且均未超标;重金属Cu、Pb、Zn、Cd、Ni及类重金属As的累积量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负累积效应),Hg及Cr的累积量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正累积效应),Hg的累积效应更为明显,达到了+418.18%,Hg及Cr将成为限制复垦地再利用(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各种重金属及类重金属含量均处于安全等级,内梅罗指数均低于1,均处于清洁水平,内梅罗指数顺序为:PNNi>PNAs>PNCr>PNCu>PNZn>PNCd>PNHg>PNPb。

    2012年12期 v.26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0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17 ]
  • 自然与人为控制下河流水化学组成演变过程

    张东;黄兴宇;李成杰;

    控制河流水化学组成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河流溶解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溶解、大气干湿沉降以及人为输入。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以下干流及支流河水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河流水化学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水-岩作用是控制河水化学组成重要因素,沁河流经碳酸盐岩地层,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黄河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K型,主要受上游碎屑岩、变质岩以及黄土溶解影响。伊洛河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与下游碳酸盐岩地层出露有关;(2)化学肥料、生活污水以及人畜粪肥等对沁河以及伊洛河河水均有影响,黄河河水受人为活动影响不大;(3)硫酸分别参与沁河和伊洛河流域碳酸盐岩溶解反应,硫酸可能分别来自于含煤地层硫化物氧化以及金属矿床硫化物氧化。研究区黄河河水受上游溶解盐蒸发浓缩影响较大,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解反应不明显。

    2012年12期 v.2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2 ]
  • 逐级温度热解法在黄土古土壤样品~(14)C测年中的应用

    程鹏;吴书刚;杜花;陈清敏;卢雪峰;

    利用已知可靠年代的黄土古土壤样品,采用逐级热解的方法,获取不同温度下的热解组分,运用加速器14C测年技术,测试各个组分的14C年龄,探讨获得可靠测年组分所需的逐步解热的实验条件。研究表明,逐级热解过程中,100℃~600℃温度段的热解挥发组分为年轻碳,而600℃~800℃温度段热解残余物(Py-R)则为老碳,600℃~800℃热解挥发组分(Py-V)是黄土-古土壤14C测年的可靠组分。

    2012年12期 v.26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3 ]
  • 土壤风蚀对表层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张正偲;董治宝;

    土壤风蚀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文中选择我国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风蚀严重的盐池县风沙土地为研究对象,利用Marven2000粒度分析仪对不同风蚀强度的表层土壤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土壤风蚀过程对地表粒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风蚀程度的增加,表层土壤粒度逐渐变粗,由灌丛-推平耕地-草地-吹蚀地,地表中的细沙,粉沙和粘土的含量逐渐降低,而中沙和粗沙的含量逐渐增加。灌丛表面以细沙为主,占34.9%;推平耕地和草地以中沙为主,占32.7和39.1%;吹蚀地以粗沙为主,占44.2%;土壤平均粒径逐渐变粗,分别为2.48,2.08,1.91,1.12φ。土壤风蚀过程,地表的细沙,粉沙和粘土大量损失,灌丛的细沙,粉沙和粘土分别占34.86,20.01和10.98%,但在严重风蚀的吹蚀地,细沙,粉沙和粘土仅占6.09,3.72和2.52%。由此可见,土壤风蚀造成地表细颗粒物质损失,形成沙漠化土地。不同地表沙粒的分维数不同,随平均粒径增加,分维数总体降低。

    2012年12期 v.26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9 ] |[下载次数:1172 ] |[引用频次:73 ]
  • 甘肃省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朱飙;李春华;马鹏里;陆登荣;

    近年来,我国风能资源开发增长迅速,甘肃省风能资源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降低风电企业投资的风险,需要对当地多年的风速状况进行评估。文中选用甘肃省79个台站1976年至2010年35年的风速资料,30个台站的历史沿革资料,采用T检验法、SNHT(Standard Normal Homogeneity Test)方法及经验正交分解方法(EOF)对甘肃省风速资料进行分析。T检验表明,甘肃省79个站35年的风速资料有3.98%的存在非均一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各地风速除陇中及定西部分地区略有上升外,大部分地区风速呈下降趋势,包括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且下降趋势较明显,其中河西祁连山区风速下降在0.13m/s.10a~0.26m/s.10a之间,河西东部地形平坦区域风速下降在0.13m/s.10a以下;陇南及陇东大部分地区风速下降在0.13m/s.10a以下。甘肃台站风速每十年变化量与本站1976~2010年平均风速比较结果显示:除陇中及定西部分地区风速略有上升,每十年上升在5%~10%之间外,河西祁连山区风速每十年下降在5%~15%之间,河西东部地形平坦区域风速每十年下降在5%以下;陇南及陇东大部分地区风速每十年下降在5%~10%之间。这是今后风电场投资必须要考虑与防范的风险因素之一。

    2012年12期 v.26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19 ]
  • 西藏地区50年气候变化特征

    戴睿;刘志红;娄梦筠;梁津;王伟;

    基于西藏38个气象站1955-2007年的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对年、四季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逐季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线性倾向估计表明:四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具有显著增温趋势,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尤其显著。四季和年的降雨量均有增加趋势。Mann-Kendall检验表明:20世纪80年代,四季和年的气温先后发生了突变,80年代中期增暖趋势显著。20世纪60年代末冬、春、秋季降水量发生突变,1970年附近之后冬、春、秋季降水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

    2012年12期 v.26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9 ]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21 ]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积雪特征

    李效收;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王圣杰;汪宝龙;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季节性积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积雪厚度、积雪温度及积雪储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冰斗积雪在观测初期比较稳定,随着降水量增加,积雪厚度也随之增加,4月中旬达到最大值,季节性积雪的持续时间约为7个月;积雪厚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海拔3830m附近,这一高度以下积雪厚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在这一高度以上则呈相反趋势;积雪温度受气温影响明显,在观测期内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温度也逐渐上升;研究期内积雪储水量高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同期观测值。

    2012年12期 v.26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8 ]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4 ]
  •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积雪深度反演

    卢新玉;王秀琴;谢国辉;崔彩霞;王金凤;

    利用北疆地区2009-2010年积雪季(12-2月)AMSR_E降轨数据19GHz与37GHz波段的水平极化亮温数据,结合北疆地区60个气象台站的实测雪深数据,建立了北疆地区基于AMSR_E亮度温度数据的雪深反演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雪深在3-10cm时,模型反演的雪深值负向平均误差为-4.8cm,RMSE值为4.1cm;雪深在11-30cm时,模型反演雪深值的平均误差仅为-0.2cm,RMSE、正向平均误差、绝对平均误差均较小;雪深大于30cm时,模型反演的雪深值负向平均误差较小,其他各项误差较大。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模拟结果同台站观测情况基本一致。

    2012年12期 v.2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1 ]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6 ]
  • 近51a来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折远洋;李忠勤;张明军;王圣杰;孙美平;

    基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959-2009年的径流与气象记录,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法和水量平衡模型分析了河源区气候、冰川及融水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河源区冰川径流量与冰川物质平衡成负相关关系,过去51a间河源1号冰川融水径流共增加157.48×104m3,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主要是由冰川退缩和降水量增加造成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显著,但整个河源区径流量却在减少,与气温升高导致蒸散能力增强、地下冰结构变化及冰川融水补给能力下降等有关。

    2012年12期 v.2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0 ]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4 ]
  • 黄河上中游流域夏季降水预测的概念模型

    陈少勇;林纾;尚俊武;郑延祥;

    选取黄河上中游流域43站1961-2006年夏季降水量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线性相关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夏季降水与北半球100hPa、500hPa、海平面气压、海表温度、地面射出长波辐射(OLR)、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地面气温以及74项环流特征量等资料前期至同期的关系,建立了该区域夏季降水气候预测的概念模型。

    2012年12期 v.26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3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5 ]
  • 1949-1990年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唐兵;安瓦尔·买买提明;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1949-1990年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洪灾、暴雨灾害、风灾及雹灾发生较为频繁。在年际分布上,各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总体上呈较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并且灾次的频发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在年内分布上,灾害频发期多出现在春、夏季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灾害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空间上主要呈条带状或块状的分布格局。从行政区划上看,塔里木盆地有2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分别是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总的分布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盆地交界地带多,盆地内部较少;灾害发生频次以盆地北部最为集中,表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基本格局。

    2012年12期 v.26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9 ]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5 ]
  • 近50a来黑河流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赵一飞;张勃;张亚宁;王强;何旭强;尹海霞;

    利用1960~2009年间黑河流域及其周围15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观测数据,运用多年趋势线法、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黑河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β值为0.027℃/a),线性增长率为0.28℃/10a,相当于50年中气温升高了1.4℃,其中20世纪70~80年代气温上升缓慢,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显著上升;空间分布上,年均气温变化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温的趋势,其中流域中上游东部和下游地区气温升温幅度较大,以中游民乐和下游额济纳旗最为显著;流域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着10~15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6年左右的次振荡周期,其中以1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最强;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突变,之后进入偏暖期;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使流域农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2012年12期 v.26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6 ]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16 ]
  • 半湿润气候区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叶绿素值的影响

    王春玲;申双和;王润元;赵鸿;

    利用天水地区2007~2010年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土壤含水量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含量和SPAD值在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了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以及SPAD值与冬小麦生长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地段实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呈现减小趋势,叶片SPAD值则经历了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浅层土壤含水量更易受降水的影响而升高;(2)土壤水分含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主要集中开花期至乳熟期,土壤水分含量高的年份叶片SPAD值较高,反之则较低;(3)中浅层土壤水分含量与10d后冬小麦叶片SPAD值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部分生长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与地段实际产量关系较弱。

    2012年12期 v.26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9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 石羊河中游河岸植被及其护岸能力研究

    郑庆钟;刘世增;刘虎俊;袁宏波;李银科;郭春秀;刘淑娟;张莹花;

    调查分析石羊河中游河岸植被及其保护河岸能力可为河岸管理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通过植被组成与结构以及河岸地貌调查,选用植被密度、覆盖度、根系主分布层深度计算河岸植被的保持土壤能力指数。结果表明:石羊河中游的植被可分为12个群丛。灌丛或灌丛+乔木群落成块状或条带状夹在其他植被类型之间,成为河岸植被的骨架。从河岸完整性以及群落保持土壤能力指数综合判断,沼泽化草甸以及盐化草甸+灌木的护岸能力较强,其次为灌丛,再次为灌丛+乔木。河岸植被保护石羊河中游两岸,使其形成限制性河床,不仅增加了河岸稳定性,而且提高了防治灾害能力。

    2012年12期 v.26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7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5 ]
  • 宁南山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水分状况影响的研究

    鲁向晖;白桦;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宁南山区农田水分状况的影响,在宁夏彭阳县对三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玉米农田休耕期及生长期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休耕期,整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贮存量(236.80mm)最高,半秸秆覆盖(224.10mm)次之,传统无覆盖(208.45mm)最低;(2)在生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可使春玉米的株高、穗长、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增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增产增效明显;与传统方式相比,整秸秆覆盖可使春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5%及16.5%。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改善玉米田土壤水分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2012年12期 v.26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 新疆禾本科植物新资料

    邱爱军;张玲;杨赵平;李志军;

    文中报道了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在新疆的新分布记录1属1种,分别是新记录分布属:锋芒草属(Tragus Hall.),新记录分布种:锋芒草(Tragus racemosus(L.)All.)。

    2012年12期 v.26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 汾河水库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辛艳安;李素清;

    在野外78个植物样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吴征镒、王荷生区系分析方法和丰富度指数(Ma、Pa)、均匀度指数(JP、EA)和综合多样性指数(H'、DS)分析方法,对汾河水库湿地植被物种区系成分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湿地共有湿地植物72种,分别隶属于28科58属。优势科、单种属现象明显,其中以菊科(Compositae)种数为最多,植物水分生态类型多样,中生植物占有明显优势;2)植物分布区系类型多样,以世界分布属为主,占属总数的34.48%,反映了该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特征明显,其次是北温带分布占总属数的24.14%,显示北温带区系的区域性;3)在研究区0~400m的范围内,随着离水库边缘距离的递增,物种多样性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2012年12期 v.26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22 ]
  • 博斯腾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艾克拜尔·买提尼牙孜;阿里木江·卡斯木;

    在RS和GIS技术,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应用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的ALOS/AVNIR-2遥感影像,结合博斯腾湖湿地的区域特点,提取博斯腾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信息,并选取12种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对博斯腾湖湿地20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2000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351.8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增加34.93km2,自然湿地增加316.87km2;2000-2010年间湿地总面积减少277.34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减少28.36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48.98km2。从景观整体来看,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景观被湖泊,潮间沼泽和光滩沼泽这三个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所控制。

    2012年12期 v.26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23 ]
  • 转TaEBP基因小麦新品系G258抗旱性研究

    何莎;闵东红;南炳东;徐兆师;陈明;李连城;马有志;

    以转TaEBP基因小麦新品系G258及其受体亲本衡观35种子为材料,研究了20%PEG人工模拟干旱胁迫对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期的胚芽鞘长度、胚根数、主胚根长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盆栽控水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生长发育中后期抗旱相关生理生化及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PEG模拟干旱胁迫下,参试材料的胚芽鞘长、胚根数、主胚根都有所降低,而G258降幅较小,并且在同一胁迫下胚芽鞘长度、胚根数、主胚根指标都优于HG35;盆栽控水条件下,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和生长发育的推进,参试材料的水分利用率呈下降趋势,而转基因小麦G258下降幅度较小。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照品种HG35上升幅度更大,G258上升幅度较小;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转基因小麦G258每一生育期脯氨酸、ABA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品种HG35。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新品系G258具有较强的抗旱节水性能。

    2012年12期 v.26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 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舒维花;蒋齐;王占军;何建龙;

    对宁夏盐池退化沙地不同密度的人工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土壤体积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垂直剖面上可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cm)、活跃层(20-80cm)、相对稳定层(80-100cm);2)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可划分为:积累期(4-5月);消耗期(6-9月);稳定期(10月至次年4月)3个时期;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人工林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490丛/hm2和1665丛/hm2可作为该区人工柠条林调控密度的参考依据。

    2012年12期 v.26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5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32 ]
  • 干旱胁迫对两种罗布麻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王东清;李国旗;苏德喜;

    作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植物,罗布麻在用于生态建设的同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开展干旱胁迫下红麻(Apocynum venetum L.)和大麻状罗布麻(A.cannabinum L.)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酶活性的研究,旨在比较二者的抗旱能力。以红麻和大麻状罗布麻2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两种罗布麻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两种罗布麻均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SOD及POD的含量来抵御一定的干旱胁迫。(2)在重度胁迫(T3)条件下,大麻状罗布麻叶片中积累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SOD及POD含量均高于红麻的,其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比红麻的高32.3%,SOD的含量是红麻的2倍,且其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P<0.01),这表明大麻状罗布麻较红麻具有较强的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在宁夏地区栽培具有可行性。

    2012年12期 v.26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42 ]
  • 不同沼渣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及环境的影响

    丁福贵;任丽春;张炳宏;王世荣;罗昀;张学军;

    以96-D-10水稻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上,研究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有机无机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PF)相比,配方肥Ⅰ、Ⅱ、Ⅲ处理分别增产1.8%、4.6%、5.0%,配方肥Ⅱ最高达到1556.7元/hm2,配方Ⅰ最低,只有943.1元/hm2;追肥前后各处理稻田渗漏水中总氮含量有明显变化,但变化趋势不一致,农民习惯施肥处理追肥后稻田渗漏水中总氮迅速升高,最高达25.16mg/L,配方肥Ⅰ、Ⅱ、Ⅲ处理分别为18.46、17.22和24.70mg/L,从不同层次稻田渗漏水看,总氮浓度依次顺序为30-60cm>0-30cm>60-90cm>90-150cm;收获后,0~150cm以内土壤无机氮累积量PF2最低仅为33.19kg/hm2,FP最高为61.18kg/hm2,是其他处理的1.2~1.8倍。综合以上各因素,通过试验水稻合适的配方肥为配方Ⅱ(含沼渣35%、N 20%、P2O510%),施用量为750kg/hm2,并补施重过磷酸钙(含P2O546%)97.8 kg/hm2。

    2012年12期 v.26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2 ]
  • 宁夏林业生态建设固碳效应及其潜力估算

    崔洋;陈晓光;常倬林;郑广芬;朱晓炜;

    利用宁夏自治区第三次至第七次森林资源普查数据及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分析研究了宁夏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固碳能力和潜力。结果表明:"十五"和"十一五"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期间,宁夏自治区森林主要面积、蓄积量、森林总生物量和碳贮量等均呈增加趋势。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天然林林分面积和人工林林分面积分别为18.30万hm2、0.88万hm2、5.76万hm2;增加活立木蓄积量、林分蓄积量分别为300.29万m3、267.48万m3,其中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增加为207.24万m3。"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宁夏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共增加森林碳贮量124.99万t,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经济林工程合计增加森林碳贮量91.45万t。预计到2020年,宁夏森林总碳贮量将达到430.52万t。

    2012年12期 v.26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9 ]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5 ]
  •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及培育研究

    王仙攀;陈浒;熊康宁;李晋;赵基;徐玲;罗井升;

    为了解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生态恢复的响应,2010年9月至11月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对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田间培育研究。结果显示: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动物可以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4个生态功能类群,各样地均以杂食性动物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功能类群随石漠化程度加深,物种数减少,个体数量不存在这种关系;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升高,均匀性、优势度指数则趋于下降;土壤动物培育发现,不同等级石漠化对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有影响,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可以揭示石漠化生态恢复现状。

    2012年12期 v.26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1 ]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20 ]
  • 新疆参与旅游业牧民生计资本研究——以喀纳斯和乌鲁木齐县南山生态旅游区为例

    姚娟;程路明;石晓平;

    农牧民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的基础,决定了农牧民家庭生计策略的选择与结果。文中运用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新疆生态旅游发展典型区域内参与旅游业牧民生计资本的实证研究。通过采用计算赋值与标准化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对样本牧民的生计资本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样本生计资本总值仅为0.249,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其中物质资本水平最低,人力资本水平最高;不同生计资本水平的牧民分布很不均衡,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在0.2以下水平的牧民累积百分比分别为52.7%和79.1%;牧民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数最多的牧户生计资本总值最低,民族及调查区域的生计资本水平差异不大。

    2012年12期 v.26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72 ] |[下载次数:1235 ] |[引用频次:53 ]
  •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欧阳正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应用昂普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丝绸之路相关景区点的结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应的保障机制,实现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2年12期 v.26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66 ] |[下载次数:4254 ] |[引用频次:10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