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李秉成;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城市建设及其规划中的一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纳入我国2010年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全球观点出发,概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具体实例的调查和分析,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06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93 ] |[下载次数:4017 ] |[引用频次:102 ]
  • 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

    倪永明;欧阳志云;

    本文依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利用400万植被图,并借鉴景观分类方法,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进行了划分,将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荒漠生态系统总的面积为65.46×104km2。荒漠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强的地带性规律。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环天山和昆仑山山原和山麓地带。荒漠生态系统在各县域行政区域中的分布规律是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生态系统跨越的县市最多,最少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本文同时在荒漠生态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20年荒漠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新疆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13.83×104km2,说明新疆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是降低的。在其他类型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转移面积最大的和最多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和灌木荒漠,面积分别为12.20×104km2和12.16×104km2。这两种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在南疆,说明南疆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剧烈。

    2006年02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0 ] |[下载次数:1158 ] |[引用频次:48 ]
  •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

    张艳芳;任志远;

    生态安全评价是当前生态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来看,在评价对象与内容上存在差异,定量评估方法与准则的确定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尚未形成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尺度、时空动态评价、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尺度转换、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尺度转换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及确定区域生态安全阈值的基本思路。

    2006年02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0 ] |[下载次数:1724 ] |[引用频次:79 ]
  • 金昌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陈怀录;甄延临;毛利伟;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部干旱区,是以绿洲为依托、在绿洲中形成,并依靠贵金属矿产的开采与加工发展兴起的较为典型的干旱区资源型城市。本文就以该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为例,讨论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城镇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2006年02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2 ]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6 ]
  • 绿洲特色的新疆小城镇投资研究

    朱自安;张小雷;杜宏茹;

    针对新疆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干旱区绿洲小城镇特色和国内外小城镇投资情况的基础上,对新疆小城镇投资现状、特别是小城镇的投资效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五年新疆小城镇投资应该以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为引导资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小城镇各自的实际,吸引民间投资、银行贷款、国外投资等各种社会资金来促进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疆干旱区绿洲环境条件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投资模式。

    2006年02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3 ]
  • 城市化进程中的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探讨

    江凌;吕光辉;汪溪远;刘新春;潘晓玲;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倍受关注,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和相关属性进行了探讨,强调了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绿洲稳定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绿洲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方法,最后以此为基础对新疆昌吉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

    2006年02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0 ]
  • 节水型种植结构与北京供水安全探讨

    陈素英;胡春胜;孙宏勇;张喜英;裴冬;

    本文从保障北京市供水安全的长期战略出发,以北京市近20年城镇和农村需水增减基本平衡的历程为背景,在总结近年环京地区种植节水作物经验和试验监测其节水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环京平原区建立节水型种植结构是保证首都水安全的重要生态战略措施,分析探讨了将出现的有关问题及实施条件。

    2006年02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8 ]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22 ]
  • 基于GIS的西部生态脆弱区居民点空间信息分析研究

    张小军;李雪妍;尹卫红;

    本文运用GIS的空间分析的一些基本技术,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数据、TM影像、土地利用详查等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西部贫困和生态脆弱的典型地区—甘肃省陇西县作了相关的空间分析研究,研究方法采用VBS语言以及ArcWorkstation的AO环境下AML语言开发,提取了陇西县居民点的经纬度、高程、坡度和坡向、居民地与水系分布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取出的空间信息作了相应的分析。最后通过相关分析得出陇西县居民点分布空间属性的相关系数矩阵。本研究方法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甘肃省陇西县居民点的生态移民、城镇和乡村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06年02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55 ]
  • 新疆艾比湖地区绿洲化与荒漠化的冲突与协调

    张瑞芳;李虎;金海龙;王圣云;

    本文通过对艾比湖地区近些年经济活动过程中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采集数据以及野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艾比湖地区经济活动过程中绿洲化与荒漠化冲突的成因机制及其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艾比湖地区绿洲化和荒漠化冲突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针对艾比湖地区经济活动过程中绿洲化与荒漠化冲突的成因机制以及从二者冲突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06年02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25 ]
  • 人口-耕地-粮食互动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陕西省为例

    马彩虹;赵先贵;

    人口-耕地-粮食的互动关系是表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侧面。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该省近50多年相关统计数据,认为陕西省目前的状况是:耕地人口密度大大超过其承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粮食供给紧张;人口老龄化问题使系统的矛盾更为复杂化。依据预测理论,构建出系统相关因子模型,对该系统未来15年的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下去,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将会并发,严重制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据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人口数量、结构及质量等多方面减轻人口问题的压力;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与提高耕地质量并行;增加农业科技投资,发展生物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发展阳光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2006年02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7 ] |[下载次数:837 ] |[引用频次:31 ]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区域交通分析与建设

    刘海燕;张小雷;杨德刚;邓峰;

    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地区公路、铁路两种主要交通方式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探究存在于交通方式中的问题,针对部分问题寻找具体的交通网建设想法,并建议提前做好管道建设准备,为博州区域交通网管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促进博州地区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协调,从而发挥各类交通运输的优势,促进博州区域经济更快发展。

    2006年02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8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 柴达木盆地东部环境演化对古文化的影响

    曾永丰;

    研究表明晚全新世柴达木盆地气候进一步向干旱化方向发展,气候的干旱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变化对盆地古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柴达木盆地古人类文化的出现、发展与衰亡。地层剖面测年与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诺木洪文化兴盛于约3300aB.P.,衰亡于约2900aB.P.,诺木洪文化在这发展过程中受气候波动的影响曾出现一次文化断层,由此可将诺木洪文化分为前后两期。环境变化是柴达木盆地史前古人类文明兴衰重要决定因素。

    2006年0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6 ]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13 ]
  • 生态旅游业对东祁连山区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分析

    赵成章;龙瑞军;

    东祁连山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立足于区域特色优势的生态旅游业将有助于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良好。论文通过分析肃南县马蹄寺旅游区周边地区农牧户经济行为,结果表明,生态旅游业对农牧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收支比例逐年下降,旅游业收支比例上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旅游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恶化局面初步缓解。

    2006年02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2 ]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3 ]
  • 喀纳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张旭亮;张海霞;

    本文首先介绍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对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景区进行了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了喀纳斯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及旅游形象,并对如何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6年02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下载次数:889 ] |[引用频次:23 ]
  • 喀纳斯湖景区图瓦民俗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保护问题的探讨

    张海霞;张旭亮;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地方文化保护问题一直是国际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图瓦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阐述图瓦人民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图瓦文化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构建地方文化的保护机制。

    2006年02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1007 ] |[引用频次:14 ]
  • 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孙志高;刘景双;李彬;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基本特征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将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湿地景观丧失、湿地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以及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等方面;指出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湿地资源,协调湿地管理体制、完善湿地法制体系、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与国际交流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是关键。

    2006年02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37 ] |[下载次数:2733 ] |[引用频次:146 ]
  • MODFLOW在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甘肃西华水源地地下水数值模拟计算为例

    马驰;石辉;卢玉东;

    MODFLOW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可视化地下水渗流模型软件包,具有水的质点向前、向后示踪流线模拟、任意区域的水均衡、简化数值模拟数据前处理和后处理,将模拟的复杂性降到最小等特点。本文通过在西华水源地使用MODFLOW进行了地下水资源的模拟与预报,建立了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并使用SIP和PCG2等多种迭代方法求解,对比发现PCG2迭代法精确度最高,并按照设计开采量对地下水水位进行预报,根据模型预报结果,水源地设计开采量是可行的。MODFLOW在西华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成功运用,为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创了先例,具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2006年02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56 ] |[下载次数:1820 ] |[引用频次:84 ]
  • 青南高原近30a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勇;刘峰贵;卢超;鄂崇毅;

    本文选用青海南部高原13个气象站的1971-2000年的春季(3-5月)和冬季(10-2月)降水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对青南地区13站春季和冬季的降水资料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春季所得的前三个模态和冬季的前两个模态都能很好地表示青南高原春冬季雪灾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春冬季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的分析,得出青南高原春冬季雪灾的主要周期:青南春季雪灾存在一个准4和准8年的主周期;青南冬季雪灾存在一个准2、5年和15年左右的主周期。从统计资料中可得出青南高原春季发生大雪灾的次数比冬季多。

    2006年02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35 ]
  • 和田绿洲水土资源开发战略构想

    沈冰;赵长森;魏勇;宁力强;

    在分析和田绿洲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构想,试图克服绿洲发展障碍,实现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6年02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0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5 ]
  • 2000-2004年黑河流域生态调水

    陈学林;

    黑河流域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西部著名的粮仓和绿洲。随着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导致下游荒漠化和沙漠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下游额济纳地区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危害之广,波及西北、华北,乃至更广大地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多次指示加强管理,治理黑河。从2000年开始一场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以及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本文主要阐述2000-2004年水量调度情况,对中下游地区调度前后水文、气象资料作对比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了解、重视,进一步做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和水文监督、监测工作。

    2006年02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8 ]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28 ]
  • 论我国西部湖泊微藻养殖业的发展潜力——以内蒙古岱海为例

    孙占东;姜加虎;区裕雄;

    对于内陆湖泊,由于存在补给能力小、换水周期长、咸化趋势明显等自身的一些特性,开发利用中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湖泊本身又是内陆地区极为重要的经济源泉,不可能不去开发。如何在利用的同时又达到保护的目的?本文以岱海为例,通过对藻类生长环境和潜在经济价值的分析,以及对西部湖泊资源条件和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探讨了利用湖泊自身条件和特殊的技术手段,在内陆湖泊进行封闭式管道化微藻生产的可行性及若干优势,尤其在农业新产业价值和避免污染以及减少湖面蒸发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在广大西部湖区推广微藻养殖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006年02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7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2 ]
  • 近10年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人口因素关系研究

    杨君;关欣;李香云;文倩;张富刚;

    根据1990年、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Arcview以及统计软件,提取、分析塔里木河流域41个县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LUCC)情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分异模型,探讨了该研究区LUCC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此模型不仅可用于现阶段研究区LUCC分析,还可以根据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这对塔河流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6年02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68 ] |[下载次数:689 ] |[引用频次:31 ]
  • 近40年来托木尔峰南部地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特征

    王建;丁永建;刘时银;叶佰生;

    西天山托木尔峰南部地区1987年以来出现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趋势,在温度大幅上升的基础上,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相应的水文与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善。本文在综合分析区域内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托木尔峰南部地区近40年来气温、降水以及径流量变化的基本趋势、不同海拔高度气温、降水变化差异,以及同一流域山区和平原区径流量变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受水汽输送途径和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影响,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托木尔峰南部山区;气候转型的原因是和北大西洋向东输送的水汽增加、西风气流加强有关;海拔2000m左右区域1987年以来气候向暖湿转化最为明显;近40年来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补给河流量增加15%,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粗放农业的发展,区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塔里木河径流量不断减少,中下游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006年02期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 西安南郊不同深度土壤CO_2浓度变化研究

    李艳花;赵景波;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西安南郊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一昼夜内土壤CO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特点与昼夜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土壤CO2浓度从总体来看具有白天高,夜间低,夏季高,秋季低的特点;浅层土壤CO2浓度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深层土壤CO2浓度变化幅度;在厚层黄土的150cm深度范围内,土壤CO2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50~600cm深度范围内CO2浓度基本恒定,显示出与薄层土CO2浓度变化明显不同。

    2006年02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3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21 ]
  • 黑河中游绿洲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丁文晖;张勃;孟宝;张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下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绿洲的土地利用有着制约作用。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2006年02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7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5 ]
  • 五十年代以来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李蕾;张平宇;侯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案例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核心。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都比较迅速的辽宁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重建并分析辽南地区自1954年以来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年到2000年期间,辽南地区的土地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之间。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建成区的扩展主要是经济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城市用地扩展以侵占耕地为代价。

    2006年02期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5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19 ]
  • 河北坝上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袁金国;王卫;龙丽民;

    河北坝上地区处于农牧交错带,是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带中最为脆弱的地段,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利用Landsat TM影像,对河北坝上地区1986年和2000年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提出了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重建的措施。

    2006年02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3 ]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64 ]
  • 新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蔡文春;杨德刚;

    利用1949~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新疆54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耕地数量经历了迅速上升→波动→下降→回升的变化历程;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新疆耕地动态变化的三类主要动因,政策因素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力;通过模型计算,人类行为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并对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02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752 ] |[引用频次:55 ]
  • 黄河中游全新世剖面中N含量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徐勤向;庞奖励;黄春长;

    通过对黄河中游全新世LGT和PLG剖面全氮(TN)含量分布的研究发现,全氮在黄土、古土壤中的含量明显不同,古土壤中的全氮含量一般在0.3 g/kg以上,远大于黄土中的含量。而且,全氮含量变化曲线在剖面上呈现出明显的高值和低值交替变化的特征,这种变化与磁化率曲线可进行良好的对比,也与黄土-土壤序列对应良好。认为,全氮可作为一个气候替代指标较好地反映古环境,全氮含量高指示暖湿的生物活动强的气候条件;反之,含量低则指示冷干的生物活动弱的气候条件。

    2006年02期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0 ]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2 ]
  • 中国西北盐碱区植被盖度遥感方法分析

    于嵘;亢庆;张增祥;赵哓丽;

    通常在研究植被生态退化时,植被盖度是常用的一个监测指标。在遥感领域,使用植被指数进行植被盖度监测已经被广泛应用,本文以NDVI,MSAVI和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植被成分为主要分析因子,以新疆艾比湖为实验区,经过实地调查和图像分析,认为改进后的植被指数固然提高了对弱植被信息的表现能力,但是混合像元线性分解后得到的植被丰度值更适合应用于低覆盖地区的植被动态监测。

    2006年02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27 ]
  • 灌木的生态特性与生态效能的研究与进展

    李清河;江泽平;张景波;赵英铭;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在灌木的生态性和生态效能方面的研究概况,介绍了灌木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长环境和干扰响应的生态学论述,并分别就干旱荒漠区灌木、草牧场地灌木、盐碱地灌木和森林区次生灌木四种主要灌木类型进行了说明。另外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土壤改良、改善气候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灌木林的生态效能研究现状。最后指出灌木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2006年02期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968 ] |[引用频次:80 ]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

    杨光;孙保平;赵廷宁;丁国栋;赫登耀;

    本文在对吴旗县及对比县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原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吴旗县植被恢复效益通过植被覆盖度、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吴旗县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被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完全可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将以草原地带性植被为主,并可以恢复到稳定阶段。三种植被群落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差异并不大,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要略小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群落。通过计算吴旗县和对比县的相似性系数表明,退耕封禁地与未退耕封禁地在相似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2006年02期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6 ]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64 ]
  • 民勤绿洲边缘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探

    常兆丰;汪杰;王耀琳;李昌龙;

    干旱缺水是导致民勤绿洲边缘植被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民勤绿洲边缘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恢复存在着一个过去时间的参照系,要恢复民勤绿洲边缘植被到过去某一时期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提取地下水灌溉恢复退化植被只能加速植被的进一步退化;采用滴灌灌溉目前还不具备条件;集流降水也于事无补;而目前尚无抗逆性更强的植物种用以取代退化植被。目前只能做到:⑴实施封育保护,使其进入退化→自然稀疏→沙丘活化→储存降水→自然演替的过程,使其形成在现有水资源条件下的植物群落或植被;⑵破坏土壤表面结皮,储存有限降水提高沙丘水分;⑶充分利用农田边缘和渠道渗漏剩余水;⑷农业节水是根本。

    2006年02期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2 ]
  • 零通量面法用于农田蒸发蒸腾量的研究

    李茜;冷俊杰;高佩玲;张石峰;

    应用土壤水分零通量面的原理方法,对北京房山节水灌溉区进行了研究。通过土壤水势监测分析,显示了灌区在研究时段内零通量面的性质及其出现的空间位置。用数值方法处理了零通量面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计算了监测时段的蒸发蒸腾量,并与大田水量平衡模型法、作物系数-参考作物需水量法进行了比较。

    2006年02期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21 ]
  • 放牧与刈割对科尔沁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

    李荣平;闫巧玲;

    本文研究了放牧与刈割两种草地利用方式对科尔沁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自由放牧干扰下,优势度最大的前五个种为虎尾草(27.8)、蒲公英(3.52)、狼毒(3.42)、野韭菜(3.03)、鹅绒委陵菜(2.67);在秋季割草干扰下,优势度最大的前五个种为大油芒(9.57)、狗尾草(7.36)、野古草(6.36)、洽草(4.85)、芦苇(4.74)等五种禾本科植物;2)在自由放牧干扰下,一年生植物在群落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优势度为35.0,小于多年生植物的优势度55.9;在割草干扰下,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优势度为82.9,大于一年生植物优势度10.6;3)在放牧扰动下,草地群落物种替代表现在不同植物生活型之间,主要是多年生草本为一年生草本和灌木所替代;表现在同一生活型不同物种之间,主要是多年生优质牧草为多年生劣质牧草或有毒有害杂草替代。

    2006年02期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44 ]
  •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动态与植被恢复——以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为例

    张连义;刘爱军;邢旗;刘德福;高娃;

    内蒙古草原植被是一个极脆弱的生态系统,易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自1999年以来,全区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干旱和虫害(蝗灾),造成严重的草原退化和沙化。2002年后,内蒙古天然植被整体上有不同程度好转,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本文以锡林郭勒1999至2004年MODIS和TM影象数据和地面样点数据为依据,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揭示了锡林郭勒草地植被动态规律和变化趋势,并系统分析了草地植被发生的变化原因、驱动因素和机理,阐明了锡林郭勒盟典型区草地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我区草原植被恢复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2006年02期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5 ] |[下载次数:1045 ] |[引用频次:53 ]
  • 生态灌木蒙古莸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王晓江;李爱平;宁明世;张纪刚;

    本文对饲料型优良生态灌木—蒙古莸的分布与生物学和林学特性,以及其快繁技术、饲用与药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了蒙古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2006年02期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5 ]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34 ]
  • 新疆雪莲资源的利用、研发与保护

    庄丽;李卫红;孟丽红;

    雪莲(Saussurea)是位于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珍稀名贵药材之一,由于疗效显著,在少数民族地区习用已久。近年来,随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的不断深入,雪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医疗和保健作用的新型中药品种。本文首先概述了雪莲这一珍稀物种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并从其三大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种子各自的生殖和生理特征分别阐述了雪莲对其特殊生存环境的适应机理;对近二十年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分离鉴定出的雪莲有效化学成分进行了整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便利和参考;雪莲诸多药理作用的总结和目前所开发的滋补品、医药制品等雪莲制品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应用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它的药用价值;身为一名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工作者,面对雪莲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局面,笔者提出了六项管理措施仅供参考;在总结前人和自己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将雪莲有待于开发或具有进一步开发潜能的八个方面罗列出来,希望和广大工作者一起努力,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贡献一份力量。

    2006年02期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2 ]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31 ]
  • 结皮土壤的抗风蚀性分析

    李晓丽;申向东;

    土壤结皮是土壤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保护层”,它的存在使得土壤变得稳定,使土壤的抗风蚀性有显著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抵抗冬春季节严重的风蚀,因此在干旱荒漠化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壤结皮分为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两类,由于生物结皮的生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湿度、温度,才可能存活和生长。而物理结皮只要土壤经过干-湿的过程很容易形成。本文通过实地观察,从不同的土质取得的原状土壤结皮样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土壤物理结皮的形成,与土壤的含水量、颗粒组成、含盐量等的关系,以及对土壤抗风蚀性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便使其在干旱、寒冷地区土壤荒漠化防治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壤结皮的破坏,利用人为手段促使结皮的形成,减少冬春季节风沙对土壤的侵蚀。

    2006年02期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9 ] |[下载次数:786 ] |[引用频次:67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2006年02期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