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研究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in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eastern Tibet based on GIS
范建容;刘飞;宫奎方;郭芬芬;郭祥;张定容;
摘要(Abstract):
利用ARC/INFO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功能,从海拔、坡度、土壤以及土地利用四个方面,对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来讲,三江河谷地带水蚀较强;山体中部以微度侵蚀为主,而森林采伐迹地土壤侵蚀严重;海拔4500m以上地带,冻融侵蚀严重。(2)不同的海拔与坡度等级下,4000-5000m与25°-35°土壤侵蚀最强。(3)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褐土与灰褐土土壤类型,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寒冻土、黑毡土以及草毡土土壤类型。(4)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草地和林地,低覆盖草地上冻融侵蚀尤为严重。通过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土壤侵蚀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空间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06B06-01)资助
作者(Author): 范建容;刘飞;宫奎方;郭芬芬;郭祥;张定容;
Email: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2.04.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郑度,杨勤业.横断山区自然区划若干问题[J].山地研究,1987,5(1):7~13.
- [2]彭永岸,王筱春.滇西北横断山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1999,19(4):307~311.
- [3]聂小军,刘淑珍,刘海军,等.藏东横断山区草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9,27(6):676~682.
- [4]李宗省,何元庆,王世金,等.1900-2007年横断山区部分海洋型冰川变化[J].地理学报,2009,64(11):1319~1330.
- [5]李宗省,何元庆,辛惠娟,等.我国横断山区190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5):563~578.
- [6]范建容,宫奎方,唐家良,等.土地利用方式对西藏东部河谷山地土壤肥力性质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0,29(8):1528~1536.
- [7]严冬,范建容,郭芬芬,等.西藏地区降水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1~5.
- [8]郭芬芬,范建容,严冬,等.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昌都县植被盖度遥感估算[J].中国水土保持,2010(5):65~67.
- [9]罗利芳,张科利,孔亚平,等.青藏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时空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58~62.
- [10]王棒,吴建安,朱国平,等.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63~65.
- [11]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9):48~51.
- [12]仲晓雷,郭成久,范昊明,等.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217~219.
- [13]郭红,龚文峰,孔达.基于DEM的帽儿山地区土壤侵蚀定量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3):139~145.
- [14]姚华荣,杨志峰,崔保山.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3):421~429.
- [15]刘世全,高丽丽,蒲玉琳,等.西藏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54~57,67.
- [16]周利勋,刘永春.西藏高寒地区森林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73~74.
- [17]宋佳,汤国安,王春,等.DEM提取坡度产生的边缘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3):82~85,116.